5月14日23:00,沪昆铁路沪杭段大修换枕施工“天窗”命令正式下达,伴随着一声短促的鸣笛,一支由大修列车、捣固车、配砟整形车、动力稳定车组成的“大黄蜂”编组,缓缓驶入作业区段。
万士华 摄
这是沪昆铁路沪杭段临平至杭州东区间更换轨枕的施工现场,也是这条线时隔30年左右迎来的一次大修。
穿着“小黄人”工作服的铁路工人头戴照明灯,齐刷刷进入轨行区开始忙碌。
当天晚上,他们需要利用210分钟天窗点,对435米的铁路轨枕进行更换。
如今搭乘火车、高铁,已经成了很多人必不可少的出行方式,也让长三角各个城市之间不再是远方。
沪昆铁路由原沪杭铁路、浙赣铁路、湘黔铁路、贵昆铁路四条铁路组合而成,作为中国运输最繁忙的东西向交通大动脉,每天列车运行频率非常高,高峰时期3到5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通过。在长期列车挤压下,水泥枕可能会出现裂纹、缺块,对列车运行带来安全隐患。
换枕大修正基于此。
原本漆黑的铁道灯火闪烁
切割机声、螺丝机声等交织在一起
万士华 摄
轨枕,是铺在铁道线上的一个重要构件,它把来自钢轨的巨大压力传递给地面,在列车运行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像人体的骨骼一样重要。轨枕每天默默承担着巨大压力,直到它干不动,就要“退役”,更换新的轨枕来“接班”。
这是时隔多年后的又一次大修。
“一般轨枕的寿命在30年左右,根据列车通过量的分析和计算,需要及时对线路进行大列换枕施工。”上海铁路局上海工务大修段线路大修二车间施工负责人徐大海说。
根据安排,当天出动约130名铁路工人和一台大修列车,对沪昆铁路下行185公里940米至187公里284米区段进行大列换枕施工。
潮新闻记者穿上反光背心,跟随工作人员进入施工区。现场原本漆黑的铁道线上灯火闪烁,人影攒动。切割机声、螺丝机声、号子声交织在一起,打破深夜的寂静,场面十分震撼。
因为施工的是沪昆铁路下行区段,工人的身后不时有客运列车和货运列车通过。
“切入点道床石砟再挖一些,大列再前移一点。”“这个轨枕位置有偏差,抓紧拨正!大家保持安全距离……”徐大海在现场指挥,不时发出提醒。
记者 邹宸 摄
上海工务大修段线路大修二车间党支部书记曹华锋告诉记者,现场130个工人大概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比如打螺丝、松铁轨扣件、恢复石砟、线路养护等等,通过前期的拆卸构件到后面的恢复线路通过流水作业,最后达到开通线路的条件。
“变形金刚”出手
点点鼠标提升近三倍效率
记者 邹宸 摄
随着工作人员拆卸掉扣件,一个像变形金刚的“大家伙”出场了,这是P95大修列车。夜色中,全长超过百米的大修列车犹如盘卧在铁路上的“机械长龙”,它身着黄色的皮肤,拉响嘹亮的汽笛,并迅速解体为换枕车、配砟车、捣固车和稳定车。
换枕车挥动着“长臂”扒开石砟,顺势夹走旧轨枕,随后将新“上岗”的轨枕从两股钢轨底穿入,经过前后几次调整,轨枕精准归位。
作业人员紧随其后安装并用螺丝机紧固扣件。
测量轨距、恢复道床、精调线路等作业也在有条不紊进行。
曹华锋说,此次沪昆铁路大修换枕施工难度较大,行车组织复杂,且涉及乔司枢纽施工和夜间施工等,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大大增加。对此,上海工务大修段从线路调查、方案制定,到车辆安排、轨枕排序,再到施工组织、人员调配等,做足准备、下足功夫。
记者 邹宸 摄
也因此,这次换枕施工摒弃了“人海战术”,全过程采用机械化。曹华峰笑称他们就像外科医生一样,换轨枕就是给线路做了一个大型手术。其中,最得力的“助手”就是这台大修列车。“它能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更换轨枕,比如隧道、桥梁等人工无法更换的地方。”
记者了解到,过去更换轨枕是体力活,一根Ⅲ型轨枕有360公斤重,4个人一组,3个半小时的施工“天窗”,体力好的工人也只能换十多根。
万士华 摄
而在现场,大修列车司机室里的工作人员只需要轻点鼠标,操纵几下按钮,从轨枕运输、铺设到旧枕回收,全部智能操控,较过去“人海战术”换枕效率大大提升。“100多个工人,一晚上只能换300多根轨枕,用上大修列车后,今天更换轨枕量可以达到近800根,效率提升近三倍。”
“换枕施工的同时,YHGQ-1200型移动气压焊轨车焊接作业也在同步进行,为了确保钢轨焊作业万无一失,钢轨焊接工必须仔细测量数据,钢轨焊接误差控制在0.1mm以内。”曹华锋说。
夜深了,穿着长袖的记者在无遮挡的铁道线上感受到阵阵寒意,现场依然热火朝天,没有人停下来。
5月15日凌晨2:30,经过210分钟紧张作业,线路安全正点开通。
全新轨枕的“入职”,将进一步提升线路设备质量,为全面恢复铁路“运输体力”保驾护航,旅客乘坐火车出行将更加安全、更加舒适。
一列房车驶入杭州市区
这里是他们“流动的家”
记者从铁路部门了解到,此次大修换枕施工将利用24个封锁天窗,完成沪昆铁路10千米换枕施工任务,更换轨枕16670根。
受访者供图
因施工地点不固定,上海工务大修段的工人们常年流动在长三角铁路线上,他们也因此被称作铁道线上的“吉普赛人”,工务宿营车成了他们“流动的家”。
哪里需要大修施工,宿营车就会停在哪里。
李欣隆是上海工务大修段的一名线路工,老家安徽合肥。他是标准的“铁三代”,爷爷是铁道线路工,父亲是铁路后勤工,他从小就在铁路大院长大。
以前当过兵,耳濡目染之下,退伍后的李欣隆选择进入铁路系统工作,这一呆就是十几年。
李欣隆对这样的生活早已习以为常。“今年过完年,我们在徐州铁路沿线施工,在那里工作生活了一个多月,现在来杭州这里施工,也差不多要一个月时间。每年至少会辗转近十个城市。”
李欣隆的生活很简单,每天基本就是两点一线。“浙江境内高铁多,一般都是晚上施工,所以我们工作时间都在晚上,白天就在房车休息。”
受访者供图
工务宿营车虽比不上五星级豪华房车,但每节车厢均配备了空调、洗衣机、烘干机等设备,为李欣隆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受访者供图
“一节车厢有五个房间,一个房间一般住两个人,上下铺的那种。” 李欣隆告诉记者,日常生活在车上都能解决,里面也有专门的餐车,大厨每天都会提前准备好新鲜食材,做出可口的饭菜。此外还有娱乐车厢,配备了健身器材,闲下来,工人们也会健身打发时间。
受访者供图
“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宿营车就翻新过,现在车上的条件好多了,和普通的宿舍差不多的。”提到现在的生活,李欣隆挺知足,“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老家,休息天的时候就回去看看,想到他们,就会有动力。”
作为一名铁路人,李欣隆多次参与过换钢轨、换枕等大修,对铁道有着天然的敏感。坐火车回家,如果注意到车厢内有轻微的晃动,他会在心里给这段轨道的质量扣分。因此,在工作时,他要看到钢轨平整,石子按标准落实在铁道的每一处,才会舒心。“看着列车稳稳驶过自己参与修整过的路段,成就感也是满满的。”
来杭州二十多天了,李欣隆还没来得及去西湖逛逛,“白天休息有一半时间在睡觉,剩下的时间也跑不远。”带着笑,李欣隆的眼神中藏着遗憾。“等休假了,带着老婆孩子再来体验一下西湖的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