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教育部发布“十二条负面清单”,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须有实招

    潮新闻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2024-05-15 07:45全网传播量81.2万
    00:00
    00:00

    5月14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明确了“三项规范整治重点”和“十二条负面清单”,要求重点规范整治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和师德师风失范等三方面问题,包括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补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等。

    基础教育不仅直接关乎个体的发展,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也具有奠基性作用。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在升学、绩效和功利主义等错误片面教育价值观诱导下,各地基础教育管理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育人方向偏差、制度不健全、规范乏力、管理失序等状况。这些乱象导致基础教育出现严重的“内卷”,广大师生陷入恶性竞争,加班加点,身心疲惫,苦不堪言,破坏了良好教育生态。长此以往,不仅师生的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严重阻碍教育强国的建设,亟待进行整治和规范。

    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二条“严禁”虽然不是新政策,而是对底线的重申,但依然引发舆论热议。尤其是广大师生,对于其中的减负举措更是拍手称快,盼望着能马上贯彻施行。实施清单管理,可为学校办学治校立标尺、明规矩,有效推动办学治校循规律、守规则。教育部要求各地即日起启动实施,完善细化好负面清单,全面自查整改,还将通过跨市县交叉调研、责任督学进校、专业力量视导等方式,进一步推动落实规范管理要求。这一系列配套举措,彰显了教育部推进规范管理的决心和态度。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清理整治各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不能止于上述常规措施,还必须进一步动真格出实招。

    众所周知,教育评价是整个教育发展的“牛鼻子”,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曾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但囿于种种因素限制,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一些地方政府,依然热衷于用升学GDP来考核学校,学校当然也用分数来“说话”。另一方面,社会评价或许是更难打破的籓篱,尤其在许多家长看来,升学率高、重点率高的学校,才是好学校,一旦这些指标下降,就是学校不行了。这种社会固有评价体系如何破局,值得深思。

    此外,加班加点和节假日补课等教育乱象之所以屡禁不绝,问责追责不力难辞其咎。虽然三令五申禁止,但即便顶风作案被举报,大多只是曝光警告而已,震慑力有限。要想令行禁止,必须强化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的问责制度。对学校办学行为监督管理不力、履职尽责不到位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严格督办问责;中小学幼儿园有违法违规办学行为,要依法依规惩处,并对责任主体严肃追责。在目前的人事管理体制下,要做到这些殊非易事。

    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很难一蹴而就,需要常抓不懈,群策群力、综合施策。久久为功,才能构建起良好的长效机制,可谓任重而道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