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心灵的牧歌·序

潮新闻 骆苡 骆蔓2024-05-14 05:09全网传播量1744
00:00
00:00

《心灵的牧歌》由我们协助父亲骆寒超编选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诗集具有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结性意味。

2008年作者全家福摄于杭州。

父亲毕生从事诗学理论探求,在多种场合表示过自己无意成为诗人,但为了探求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他又毕生断断续续写着诗。还在读高中时期,16岁的他就在当地报刊《当代日报》(即今天的《杭州日报》)等上面发表诗作。这本诗集收诗324首,是从他保留下来的400余首诗中选出来的,分四卷。第一卷为《白茸草》,写于1954年至1976年,这些诗歌唱祖国的新生、青春的幻梦、劳动生活的美好,以及某些日子内心的郁闷,盼求建国初期的美好生活早日回来。第二卷为《燕呢谷》,写于1977年至1989年,这些诗歌颂第二次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时代新境,以及自己献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愿望,也开始探求新诗的现代化。第三卷为《鹧鸪天》,写于1990年至1996年,它是一组比较严肃的十四行诗,共一百首,聚焦于改革开放之年自己方方面面的生活感受,闪烁着人文主义的思想洁光。第四卷为《星沙滩》,写于1997年至今,是他进入晚年以后,开始对人生、生命和宇宙作哲理性思考之作,写出了一批富有现代色彩的智性追求之作。他还把这本诗集定名为《心灵的牧歌》,我们曾问过他,这样一个题目岂不是和艾青提出的“生活的牧歌”相对立?他回答说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生活是诗歌创作的基础,艾青是对的,但是诚如黑格尔在《诗学》第一卷一开头就说的,至高层次的艺术真实是心灵的真实,只有将生活升华为心灵的感受,才是至美的。所以《心灵的牧歌》表明这是一卷具有生活溶化在心灵中的抒情特质。

《心灵的牧歌》骆寒超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2。

在编选这部诗集时,我们曾经和父亲多次探讨过诗歌创作根本性的一些问题,他根据自己创作中的体会提出一个抒情坐标系统的主张,认为这是诗创作根本性的出发点。这个坐标系统的经线指把握诗歌真实世界而言,是由自我体验、社会感受和宇宙感应递进而成的一条线。纬线指表现诗歌真实世界,由意象、意境和象征递进而成的一条线,有了这样一个经纬坐标系统,才会有至高层次的抒情真实。他还就这两条线的具体含义作了阐述,就经线而言,自我体验指的是出于自我人性的体验,但自我必须通向社会,所以进一步要求扩大抒情范围推向社会感受,这是有成就的诗人必须具有的,但是这两方面的结合,只是地球相对时空中的抒情,他还提出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统一的抒情再推向宇宙感应,也就是说在宇宙绝对时空中去观照地球相对时空才能具有非同一般的创作高度。就纬线方面而言,诗必须立足于意象抒情,没有意象就不成其为诗。但只是靠意象也就会成为八宝楼台,一批物象的堆砌,感兴不强,只有把意象巧妙有机的组合推向意境才能避免这个缺点,意境指对意象作具体而真切的体味而言,因此意境有兴发感动功能,也就是氛围创造,这个氛围极重要,能使意境推向象征。在他看来,诗歌的至美至高境界是象征,没有象征,诗歌境界总不高。

父亲这样一个抒情坐标系统对他自己的诗创作的确起了良好的作用。在我们看来至少有三点值得肯定。第一点是由于他坚持宇宙绝对时空和地球相对时空的辩证统一,他的诗抒情境界就比较高,从这样一个创作高度出发,他写了一些还算够得上水平的诗,如《时间化石》《毋忘花》《羊栏哀歌》《海燕的诞生》《塔玛拉》《河姆渡》《鹧鸪天》《雪笳》《平安夜》《隋梅》《远在天涯》《胡马》《月出》《茅店月》《暮云》《边秋》等。第二点是他强调意象抒情,使他的诗不管是客观意象或主观意象,都具有较强的兴发感动功能。十四行诗集《鹧鸪天》,就几乎都是意象组合而成,尤其是他把诗歌语言和体式都看成是语言的语调意象和体式的节奏意象,扩大了运用意象的范围,以及解决了诗歌创作中争论不休的文白之分和自由诗格律诗之分,这样的追求使他的诗不仅语言优美、文言白话口语杂用,也写了既有格律体又有自由体的诗。在一般学界人士看来父亲是主张用格律体写诗的,其实他也写了不少自由体诗,特别是最近这几年,他一批二十行体的自由诗就具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第三点是由于他总是坚持从自我体验出发,所以他的诗大多充满激情,譬如《羊栏哀歌》就是他被打入牛棚去养羊期间某个深秋的傍晚,看到关在栏里的几只小羊仰望微雨的暮天,充满悲调的在哞哞叫唤,联想起自己的身世正和小羊一样,生活里也有一道栏栅,引起了强烈的冲动,于十几分钟之内在羊栏边写成了这首节奏意象极生动的自由格律体兼容的诗,靠的就是自我体验的强烈激情。最近他看到一本刚进大学时的笔记本,里面有听课的笔记和一些人生感怀的抒写,想起这本笔记伴他几十年,引起了强烈的冲动,写下一首二十行的自由体诗《笔笔记本》。诗的最后他这样写:

我遥远了的昨天啊

乐游原上笛一声

呜咽的残梦消散了

从时间的深沟里升腾起来的

这个白头人,却犹在

长亭更短亭地赶着路……

这样的抒情出于一个88岁老人之口,就充分地显示着他心灵的情热还始终不衰退。因此他的诗耐读,读来总让人感到人性的亲切。

我们把父亲诗歌创作的这些优点讲给他听时,还补充了一句:“中国新诗要发展看来还得走这条路。”他听后沉思了一会说:“你们错了,条条道路通罗马,我只是走了其中的一条,你们切不可作这样的设想。”

这是我们的父亲为人为文的风格。

2024年1月10日定稿

骆寒超教授简介

骆寒超,教授,研究员,诗学理论家。浙江省诸暨市人。1957 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文艺界从事文学评论工作多年,任浙江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1988 年初晋升为研究员,同年底调入浙江大学,转评为教授。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浙江大学文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有《艾青论》《中国现代诗歌论》《新诗创作论》《骆寒超诗论集》《骆寒超诗论二集》《艾青评传》《新诗主潮论》《20 世纪新诗综论》《论新诗的本体规范与秩序建设》《中国诗学·第一部·形式论》(三卷本)等专著十余种,201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十二卷本《骆寒超诗学文集》,201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两卷本《骆寒超诗论选集》。其中,《中国现代诗歌论》获浙江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骆寒超诗学文集》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奖二等奖。诗学研究之余,也写诗。曾出版诗集《白茸草》。现居杭州,主编大型新诗季刊《星河》。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