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端午节前一周,“欢乐一家亲”微信群上传了妹妹发的消息:“给亲们包的端午节粽子,已大部送到老姐姐家中。兄弟姐妹及其已成家后代,以家为单位,一家8个。我们老了腿脚不便,请近地亲们前往自取,请谅解。居住远地者估计不会回家,如若喜欢,另按约定送上。”
我们兄弟姐妹7个,后辈成家立业者也多。老姐姐就已有4个小家,妹妹自己也有3个,其他兄弟每家也有2至3个。还有妹妹自己家的亲戚、邻居,众多家庭,这要包多少粽子。
过年切冬米糖、结馓子,蒸年糕,清明做白、红清明馃、艾叶清明馃、咸金团,端五包粽子,七月半蒸千层糕、浇豆斋,中秋打麻糍,重阳酿制老酒,冬至做金团……平常还时不时烤肉麦饼、弄些其他小吃。做好再分送给兄弟姐妹及邻居与亲戚家,这是年逾古稀老妹子已养成了的几十年之习惯。
做这些传统美食需要技艺,需要专用器具,而且需要时间。就拿做清明粿来说,单是采摘、腌制、打磨艾叶这一食材的三道工序,没十天半个月不可能完成。还有准备糯米粉,把糯米粉与打磨了的艾叶按比例和成、蒸熟再制作成型,这又至少要花费2至3天。
工序比较简单的粽子,从买米、浸米,买粽叶、泡洗粽叶,买肉制馅,一直到包制蒸煮也要许多道工序和耗费许多气力。
妹妹那双褶皱多多的老粗老粗的手,从年底开始,忙完过年,忙清明,忙完清明又忙端午……
一年到头循环往复地总是忙个不停。自己忙不过来时,还让妹夫开辆后面可坐人的小三轮车,把已经耋耄的老姐拉到她家帮忙。
妹妹成天忙忙碌碌,难免会累,特別是年纪大了以后,常累得直不起腰。有时累了就会莫名其妙地冲着老实巴交的妹夫发火:“一个大男人,什么都没用,做点吃的东西,还要女人动手,白白生个男儿样。”妹夫不会与妹妹硬扛,但嘴巴也会像蚊子那样,发出只有自己才能听清说的是啥的嗡嗡之声以示抵抗。我常常在想:“妹妹这样做值得吗?”
资料图。据CFP。
清明馃大多是甜的,我不能吃,咸的我又不喜欢。心细的妹妹,每年清明节,都要送来专为我这“三高”大哥特制的无馅的艾叶糯米粉团。
艾叶糯米粉团青中带着黑黝黝的光亮,艾叶糯米粉团香中透出妹妹对哥的念想。大哥吃着妹妹亲手做的艾叶糯米粉团,思妹之情也似宁静的水波微微荡漾。
每每妹妹送来艾叶糯米粉团,哥哥就把它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再用食用薄膜封包好后放进冰箱。一天只准自己吃一小块,以便久久品尝。当剩下最后一块时,有时会放回冰箱,用以留住哥哥对妹妹的念想,有时还会陷入久久地凝思。
有一年端午节,会晕汽车的妹妹乘坐高铁来杭州。最后才乘公交汽车来我家,但到达我家门口时还是吐得不成样。
她不仅拿来了粽子,还带来再次专门为我做的艾叶糯米粉团。看着妹妹晕得那个狼狈像,看着妹妹给我送来粽子、艾叶糯米粉团,我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我说:“妹妹啊妹妹,为了几个粽子,为了几个艾叶糯米粉团,请你以后别再累得这个样。”妹妹呕吐完之后站直身子歇了歇,理了理头发,再进家洗了把脸,然后慢慢地坐下与我说:“哥,人生有多长?亲情能多久?活着为哪般?”
妹妹不经意间说的十五个字,让我思想了许久许久。至今也不一定想得全对,但这其中一定包含了妹妹认定的人生道理。
人能活多长?如能活到一百岁,也不过36500天,又有多少人能活过这么多天?
人在世间享受生活是重要内容。生活当然不只是吃,但吃必然是生活不可或缺。不然古人怎会说民以食为天呢?
过年过节弄点美食不亦乐乎。不然孔子怎会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曹操怎么会说:“人生几何对酒当歌。”
何况如今吃穿不愁,看病不愁,养老不愁。经常弄点自己和大家都喜欢的美食,既传承了祖宗的传统,又丰富了生活,岂不一举两得。
亲情能多久?兄弟姐妹小时相聚,长大必然各奔东西。兄弟姐妹分离各自起居,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何以久久维系?
逢年过节走一走看一看是一种维系。以亲手制作的美食实现与兄弟姐妹们交流也是一种维系,而且这种维系还具有睹物思亲的特殊效果。
妹妹亲手制作的美食,远比不上规模化自动生产线产出的那么靓丽,也远没有它们产出的那种鲜美。但妹做的美食中,有一种味道是任何美食生产线都生产不出的。这味就是家族特有的嗜好的味道,也是血脉之亲的父母自幼培养成的共同爱好的味道。
这种嗜好与爱好来自于祖传,这种嗜好与爱好,外人不一定习惯,只有亲者自己喜欢。
这种嗜好或者爱好,能勾起对亲人乃至祖先之思忆,能使亲情维持恒定之联系,也能使血脉亲情久久之浓郁。
活着为哪般?这是一个更深奥的问题。我不能否认人人都离不开吃的现实,即凡人都离不开食的事实。食也必定包含在活着为哪般之其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杭州老金
晚潮栏目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