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九溪烟树景点不远处的一颗树旁,聚集了大批摄影爱好者,长枪短炮对准了树洞里的猫头鹰。
章然 摄
几天来,现场拍鸟气氛太过火爆,简直成为了杭城的一个热门打卡点。
钱江管理处表示,为了合理管控,拍摄点已经拉起了警戒线,西子义警在旁驻守,尽力维持人流秩序,文明拍摄观鸟。
章然 摄
5月13日,潮新闻记者来到了现场,感受那里的火热场面。
九溪烟树旁的领角鸮火了
从上海赶来一批观鸟队
春夏之交的九溪,满眼翠绿,十分悦目。
沿着九溪路向前,距离九溪烟树景点200多米处,便是热门打卡地——树洞里的猫头鹰点位。
在苍绿的树干里,猫头鹰站在树洞边缘。上午10点,似乎是它的睡眠时间,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警戒线围出了一个拍摄点位,里面有几十位摄影师举着长枪短炮对准猫头鹰,阵势唬人。一些摄影师的镜头还穿上了花绿色的炮衣,野外拍摄时伪装效果满分。最前排的两位摄影爱好者均来自上海。
“我们早上6点51分坐高铁来杭州,从高铁站打车来九溪了。”徐均说,他们很幸运,到达拍摄点位是10点钟,第一波拍摄队伍撤退,他们刚好填补上。
章然 摄
“这是领角鸮。”常年拍鸟的魏国良说,属于猫头鹰一类,白天大家都是在等待着它转头、睁眼的瞬间,只要猫头鹰稍微动弹下,树下单反相机快门咔咔声不断。
章然 摄
但猫头鹰大部分时间在睡觉,偶尔睁开眼,很快又闭上了。
摄影爱好者张先生说,拍鸟就是要拍头、拍眼睛,鸟类动作幅度越大,照片效果越好,他给记者看了一张鸟类俯冲张开翅膀的照片,“我要等领角鸮出来觅食或者活动的时候,拍下最美的一张照片。”
这群执着的摄影师们,也吸引了很多游客的注意力。“大家在看什么呀。”一些游客停住了脚步。听到有猫头鹰,游客们也举起手中的手机,停在路边拍一拍。很快,警戒线外也聚集了一批自发拍照的游客们。
章然 摄
西子义警们尽力维持秩序
大部分摄影师决定等到下午小猫头鹰出洞
大部分摄影师说要等到下午。
“下午三四点来,小猫头鹰会出来,大猫头鹰会动。”摄影爱好者说,如果大家要来拍,上午猫头鹰不太动,下午来比较节约时间。
期间,个别鸟类摄影者会公放猫头鹰叫声,吸引猫头鹰睁开眼睛,不过很快被围观群众制止了。九溪派出所义警张以军说,上周四,一位游客发现了这只猫头鹰,一传十,十传百,它变成了网红鸟,各地的摄影爱好者齐聚此地,“上周周末,人更多,很多摄影师站在上方的茶园里拍摄。”
这条路是去九溪烟树必经之地,所以,每天会有三四位义警在此执勤,从早上八点钟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张以军觉得猫头鹰挺可爱的,“白天不太动,人多。不过网红出来总要风靡一阵时间,等后面人会少点的。”
记者从钱江管理处了解到,洞里有一只大猫头鹰、一只小猫头鹰。
摄影爱好者拍下的照片
景区生态环境好,出现猫头鹰不稀奇,“但是第一次猫头鹰会在离路边这么近的树上筑窝了,对于市民来说,观赏性比较好。”
西湖边隐藏一批“猛禽”大佬
它们吃小鸳鸯、小松鼠
西湖生态丰富,相比于生物链底端的小松鼠、小鸳鸯是大家的萌宠,生物链顶端的猛禽鸺鹠、短耳鸮、长耳鸮、雕鸮、草鸮、红隼、伯劳等知名度则不那么高。
据了解,西湖边鸟类共有200多种,能冠上猛禽称号的小十种。
在西湖,猛禽没有天敌,属于生态链大佬的地位,饿了俯冲抓几只小松鼠小鸳鸯,闲时闭目养神无同类敢打扰,生活状态悠闲。
根据杭州动物园副园长江志的观察,近年来猛禽数量逐渐增加,“一个原因是它们的食物增加了,小松鼠、小鸳鸯经过多年繁殖,数量大增;另外,西湖的生态环境变好,自然让猛禽更愿意栖息。”
在猛禽圈中,体型大小各有差异,最小的是伯劳,和麻雀差不多大,其次是鸺鹠,体型最大的是鸮和隼。
鸺鹠俗称“小猫头鹰”,小小个,灰色蓬松的羽毛点缀着白白的斑点,它的头上没有猫头鹰标志性角状羽毛。虽然看起来圆滚滚,但的确是猛禽,能吃老鼠、兔子、小鸳鸯。
隼和鸮,作为猛禽中的大体格,谁比较厉害?
这一点,让江园都犯难:总体上来说,红隼的攻击性更强,如果一定要选出猛禽中最厉害的一个,那是隼。
为何游客难遇到猛禽?
“这些猛禽大多生活在西湖南片的山林、在花港观鱼的大树里常能窥见其身影。”江志说,西湖不少公园里也有踪迹,但它们大多昼伏夜出,早上10点至下午4点是它们的闭目养神时间。晚上,它们就是“鹰眼”,能将奔逃的小松鼠和小鸳鸯看得一清二楚。
江志也建议,看到猛禽,不要去赶它,不要摇树,不要去惊吓它,也不要去投喂。“最好的保护,就是安静观赏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