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亲节送妈妈礼物这种仪式感,全世界通行。世界首富马斯克妈妈就在社交网络上晒出母亲节礼物:一台中国制造的按摩仪。
微博上,超6亿网友浏览“母亲节送什么给妈妈”的话题。浓厚的节日氛围之下,不少商家也将此作为促销噱头。连日来,浙江姑娘沈红注意到,市面上的母亲节礼物,不乏动辄数百、上千元的按摩仪、保健品等,“爱妈妈”和“孝顺”似乎明码标价,让人有些不适。
让当代年轻人焦虑的还有,不少购买者向潮新闻记者反映,兴高采烈给妈妈挑选礼物,结果妈妈“十动然拒”,甚至要求当天退货。
今天,我们来唠唠母亲节送礼这件事。
“孝心”被明码标价
母亲节前半个月,就俨然成了“购物节”。
打开短视频社交平台,充斥着各种推荐送妈妈的商品广告,“妈妈总说不需要,但其实是真正需要的人”“妈妈年纪大了,怎能不保养身体呢”……
部分商家母亲节宣传。
浙江姑娘陶莉经常在母亲节下单。她告诉潮新闻记者,每年记住母亲节,完全靠商家促销提醒。过去,当看到铺天盖地的保健品广告,她很心动,想着也许会适合妈妈。潮新闻记者在多个直播间看到,其显著位置标识“别忘记妈妈的爱”“送妈妈健康”等大字,五花八门的商品都在蹭母亲节热度,催促消费者为妈妈买单。
不过,这些大打“孝心”牌的保健品,真的是对妈妈的爱吗?
直观来看,尽管当下全国逐步入夏,但商家仍在宣传“别去养生馆了,推荐艾灸热敷包”。根据短视频展示,使用者需要穿上和大腿同等长度的靴子,将双腿360度全包裹进行“热蒸”。一些保健品,也不乏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捆绑销售的嫌疑。
正在推销一款还原型“肽化”辅酶Q10的保健品主播称,其母亲原本逛不动商场,吃完该产品后,母亲带她一口气逛四个商场,一点也不觉得累。该保健品每天只需服用一颗,但还需一次性购买10个月的量,总计416元300颗。
有专家向潮新闻记者表示,以保健品为代表的母亲节礼物被塑造成一种“孝顺”符号,在商业营销下,消费者往往觉得购买能表达对母亲的关心陪伴,也能带给母亲带来快乐健康,但“这样的商业套路实为道德绑架”。对此,短视频平台等也该加强监管,防止“爱心”和“孝顺”被不良商家滥用。
精心挑选的礼物被妈妈退货
除了要避开“孝心陷阱”,不少年轻人也在说,送妈妈礼物“可太难了”。
“送了然后当场叫退件”。今年5月12日上午,陶莉即预约快递取件:一个精美包装的退货包裹里,装的是她为妈妈精心挑选的衣服,但妈妈并不满意。陶莉苦笑说,送礼遭妈妈拒收,也不是第一次了。
这样的尴尬并非偶然。北京姑娘小雪吐槽,“挑了好久才买了一根5克多的金项链,收到后第一句话就是问花了多少钱,接下去就是一大堆责怪,是不是有钱没地方花?”“昨晚送爸妈各一个和田玉吊坠,结果我妈说我乱花钱,我爸嫌重不愿戴。”安徽姑娘小花也在纠结,吊坠是她在直播间辛苦“蹲”到的,退了买、买了退,搞了半个月才选中,这下白买了。
不少年轻人向潮新闻记者反映,喜滋滋为母亲节挑选礼物,没想到送了就被“骂”。潮新闻记者从数十名网友分享的母亲节退货经历统计,她们的礼物以五谷杂粮、按摩仪、黄金饰品、保健品、衣服居多。退货原因也让人哭笑不得,“我买冰丝裤子,我妈说夏天穿冻腿”“妈妈爱吃榴莲,买给她,她又说不喜欢吃了”“妈妈说根本不值20元,还要100元,给我退”……妈妈们的这些“花式”退货理由,让年轻人纷纷觉得“我有一个难搞妈妈”,有时甚至还会引发一场“家庭大战”。
年轻人晒出母亲节送礼被拒绝的场面。
网友分享母亲节送礼被拒的各种理由。
“节日消费背后,其实反映现代人处理情感的方式太过于单一,习惯将节日和消费捆绑在一起,用送礼表达爱。”中国社会学会消费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林晓珊向潮新闻记者表示,现代人工作与生活边界感缺失,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人对母亲表达爱意“有心无力”,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送礼,提高情感表达效率,这也其实是一种不自觉地将情感物化的行为。
林晓珊建议,针对节日捆绑消费乱象,“一方面需加强引导和监管,避免物化情感表达、刻意引导母亲节消费。另一方面,全社会需营造感恩、尊敬母亲的节日氛围,甚至可以安排‘母亲节专属假’,为现代人情感释放提供空间,鼓励情感陪伴。”
“对亲情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买了什么,而是陪伴了多久。”林晓珊表示。
(本文沈红、陶莉、小雪、小花系化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