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完成救援!杭州举行“应急使命·2024”防台演习

潮新闻 记者 肖暖暖 通讯员 单曹辉2024-05-11 05:36全网传播量1362
00:00
00:00

“还有人被困在隧道里面,快去救人!”

“好的!你们注意安全,先有序离开。”

5月10日,余杭区城南隧道附近,随着通知撤离的广播声,警笛声四起,公安、消防、医疗等力量迅速到达现场进行人员疏散、紧急救援。

当天,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超强台风防范和特大洪涝灾害联合救援演习,代号“应急使命·2024”,这是出现在杭州(余杭)分演习场的紧张一幕。

演习现场模拟了2024夏季超强台风“海神”登陆,杭州遭遇特大暴雨、出现严重城市内涝的情况,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片区小时降雨量超历史极值,大量积水涌向地下空间、隧道涵洞等地势低洼地带,部分下穿隧道出现严重积水情况,隧道内车辆涉水抛锚、人员被困,情况十分危急。

多方力量迅速开启应急响应、联合救援。消防车、救护车、应急救援车、城管工程抢险车鸣笛赶赴现场。

演习现场 图源:余杭区应急管理局

公安警力率先达到现场开展交通秩序管控,在隧道入口处引导私家车及时驶离,疏散出救援通道,引导消防救援力量进入。同时,余杭街道治安警力维护现场秩序,引导自救群众撤往安全区域。

操作着穿梭无人机,余杭区消防救援大队对隧道内灾情进行侦查,并同步采用拖曳式瞬变电磁技术(拖曳式TEM)在隧道两侧检测安全状况,评估灾情相关情况,确认隧道整体结构安全。随后,消防员、潜水员带着充气式机动救援艇、急流救生衣、水下机器人、遥控救生艇、穿梭无人机等各项救援设备开展救援。

“我们是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队,请不要恐慌,穿戴好救生衣,等待救援。”

救援现场,消防人员用无人机向被困群众喊话、安抚情绪。水面遥控机器人同时出发,为被困群众运载救生衣。水下机器人和潜水员配合,开展水下全面侦查搜索,确保无被困人员遗漏。

城市内涝险情救援现场 图源:余杭区应急管理局

国家危化品应急救援连云港队、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带着移动排涝泵车、排涝机器人等设备执行排水任务。

医疗救护人员则守在隧道外,第一时间检查群众身体状态,进行针对性救治。

随着一卷卷水带被涝水充实,隧道涝水逐渐排尽,拖车随即进场拖离被困车辆,清洁工人和维护团队对隧道进行全面清扫和安全检查,修复受损路面及设施。

至此,一次耗时约15分钟的救援任务顺利完成。

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古荡消防救援站副站长孔明告诉记者,水下破拆是本次救援过程的一大关键。“因为水质比较浑浊,水下能见度比较差,给潜水员破拆带来了难度。这时水下破拆工艺组就派上用场了,可以在水下让我们的装备器材保持中性悬浮,利于潜水员的深水操作。”

孔明介绍,水下破拆工艺组配有液压剪切器、液压扩张器和浮力装置等设备。他表示,无人机、水面遥控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和穿梭机器人等新设备为他们的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除了城市内涝险情处置,杭州分演习场还演练了地铁险情处置这一科目,模拟因城市内涝、积水涌入地铁站导致列车停运、数人被困的情形。

地铁险情处置现场 丰凡 摄

杭州市余杭区消防救援大队荆余路消防救援站站长莫立刚介绍,站内通信中断、救援空间狭小给救援工作带来了考验。“消防便携式轨道救援车自带蓄电池电源,跟所有的地铁高铁轨道都能匹配,可以运送救援工具和排涝工具,而且比较安全,不会造成二次伤害。”

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陈骏华表示,通过对城市内涝、地铁险情处置科目的演练,既是对水下机器人等新装备的测试应用,也在实战演练中提升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度与作战能力,“相信通过演练,灾害来临时,我们能够更快速高效地进行险情处置。”

“这次演练涉及消防、城管等多个部门,演练结果达到了我们的预期,表明各部门在日常工作和训练中的配合与联动比较到位。”余杭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金利明告诉记者,防汛防台“1833”联合指挥体系中,日常的联合值班、联合会商给这次救援演练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基于余杭区地势较为低洼等实际情况,参考特大暴雨进行场景模拟和演练,也为之后处置突发事件和险情总结经验。”金利明说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应急使命·2024”超强台风防范和特大洪涝灾害联合救援演习
相关新闻
应急使命·2024:关于这些灾难你了解多少?这份应急避险指南请收好!
代号“应急使命·2024” 这场防汛防台风演习8000多人参加!
00:44
实战实练,新技术新装备大显身手 “应急使命·2024”防汛防台风演习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