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1095个日夜。
一位浙江入川干部说,他的三年,是1095次的昼夜难眠。
2024年5月,新一轮对口支援将满三年。浙江省结对四川省12个市(州)68个县的工作队即将返浙。新一批对口支援挂职干部整装待发,扬帆再起航。
三年间,在国家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年度考核中,浙江均居全国前列。“这支沉甸甸的接力棒,是在啃下不少‘硬骨头’之后炼成的。”杭州市钱塘区驻理塘县工作队队长、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委常委、挂职副县长叶小明感触颇深。
2021年6月,杭州市钱塘区与甘孜州理塘县结对。他说:“‘塘塘合作’首三年让我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正如三年前,赴川动员会上的那句:“我们要深刻领悟,浙川东西部协作是事关区域协调发展、百姓共同富裕的‘国之大者’。”
入川三年,叶小明始终铭记在心,时刻提醒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从两个人到一群人
“拓荒牛”精神带到了理塘
5月的钱塘,正值春夏交替之际。而与之相距5000多里、高差4000多米的理塘,刚刚进入万物生长之时,气温最低达-2℃。
“扎西德勒”,是来自理塘的第一声问候。当地群众满脸笑意地献上雪白的哈达,映衬着远处包裹着白霜的格聂山。
三年前,同样的场景,让初到高原的钱塘区驻理塘县工作队倍感亲切;三年后,队员们略带黢黑的肤色,顶着西部牛仔帽,一时竟难以分辨是当地群众还是钱塘干部。
一路前行,理塘的天气像极了爱变脸的孩子,阴晴不定。雨水、冰雹、飘雪、阳光可以在一小时内接连出现。让人难以忘怀的,是身体上的不适。有人头疼,有人反胃,人人手里不离氧气瓶,踏上高原的兴奋感被传说中的“高反”给打蔫了。
这,同样是钱塘区驻理塘县工作队第一次前往海拔4014米县城办公的心路历程。“缺氧、高反、睡不好觉,每次上来差不多都要花一周的时间才能适应。”钱塘区挂职理塘县政府办副主任周丹已习以为常。
将时间轴拉长,最难熬的并非克服高反,而是他们在一次次的往返钱塘与理塘之间,需要经历一次次的适应期。
驻理塘的两位党政干部,是当之无愧的“援派铁军”。
“铁”在哪里?首要就是克服生理上的不适。
其次还有心理上的。“三年援川,离不开后方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周丹说,“家人的守护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最后是对工作的坚守。位于青藏高原、藏族人口占95%的理塘,工作队需要在短时间内全方位了解县情,融入当地开展工作。叶小明打趣着说:“在这里身体要像‘黑牦牛’一样行动缓慢,执行力却要像‘拓荒牛’一般,勇往直前。”
实际上,叶小明也是这样践行的:不厌其烦地走访调研,用心用情沟通交流,精准寻找对口支援突破口。即使面对再多的困难与身体上的不适,他也丝毫没有放慢工作节奏。
“首年到达理塘是6月,相当于我们要在半年内完成一年的工作任务。”叶小明深谙,对口支援不只是工作队的事,要不断擦亮“产业合作、数字化转型、文化交流、消费帮扶、援派铁军”等五张金名片,需要积极发动更多的企业、行业专家及爱心人士的加入。
三年间,被“叶县长”这股韧劲打动的人不在少数。
有杭州人柳佳祥,在理塘县城投资开了家“汉庭酒店”,并在当地开展服务培训,将规范化酒店管理模式带到理塘;
有深耕数字电商二十年的王善平,从重庆到理塘,培育当地主播、深挖农特产品,打造全链条式的数字电商直播示范基地;
还有浙江大学教授、杭州市食品营养学会理事长沈立荣,捐赠了藏红花种球茎和栽培加工设备,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理塘成功种出“藏红花”。目前,藏红花固体饮料、藏红花蜂蜜水、藏红花软糖等产品接连开发……
从两个人到一群人,这支“造血”铁军的力量日益庞大。
据统计,三年来已有120多家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塘塘合作”,其中26家企业、3个社会组织以“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与理塘22个乡镇的22个村结对,15名企业家或协会负责人担任“名誉村长”“塘塘候鸟专家”。
从“输血”变“造血”
为理塘创造了更多可能
嘴里不停地说着“咔卓”(藏语“谢谢”的意思),一边竖起了大拇指。这是一位理塘牧民对工作队的点赞。
故事源自“高原之舟”——牦牛。
过去,“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的游牧生活,是当地牧民世世代代的生存方式。如今,越来越多的牦牛在理塘县禾尼乡牦牛产业园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而牧民也有了“择一城安居”的自由。
现代化管理模式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三年间,钱塘区驻理塘县工作队推动实施了牦牛圈舍及检疫用房、高原优质牧草基地、大数据中心、精深加工研发中心等一批浙江对口援建项目,促进当地牦牛产业园区走向现代化管理,实现牦牛养殖从分散游牧到集中规模饲养、科学管理、有序出栏的转变。
“牦牛全身都是宝,养殖只是发挥牦牛价值的第一步。”工作队积极对接东部的研发、制造资源,助力当地延伸牦牛产业链,依托精深加工塘塘研发中心,聘任杭州小芳家公司负责人余荣伟为“塘塘候鸟专家”,负责研发中心运营,并成功开发印章、皮带、公文包等35款牦牛皮具产品及文创产品。
眼下,各类牦牛类产品正通过电商直播走出理塘。
“欢迎来‘天空之城’理塘,这是我们的高原牦牛肉干……”在“塘塘”数字电商直播示范基地,牦牛肉产品、牦牛乳制品正在直播间售卖。
令“95后”藏族小哥达洼麦珠没有想到的是,家乡理塘会迎来数字化的“春天”。不久前,理塘举办首届“理塘带货官”直播比赛,达洼从20位参赛主播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
“原本只是想在自媒体平台记录自己的生活,现在能够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让家乡的美景和美食被更多人看见,我觉得很自豪。” 达洼说。
2022年,工作队依托杭州数字电商产业优势,竭力争取钱塘区援助资金300万元,在理塘搭建塘塘数字电商直播示范基地,并多次邀请专业运营团队前往理塘负责运营。截至目前,该直播基地培育了30多名像达洼这样的当地主播。
“现如今,直播基地的运营模式初具雏形,从产品供应链到培育主播再到产品销售,已形成全链条式的闭环。”然而,在数字电商发展步入正轨的同时,直播示范基地负责人王善平也吐露了“烦恼”:
“当地的物流成本太高,同样的产品,在理塘发货的成本,是在成都发货的5-6倍。”
对此,理塘已有“应对之策”。当下,位于318国道旁的康南(理塘县)物流基础设施和仓储物流体系建设项目正加紧施工,预计今年将投入使用。
项目的快速建设,与“塘塘合作”紧密相关,其中浙江对口援建资金占该项目总投资的55%。“这个项目将立足甘孜、服务川滇藏青、面向全国,打造318国道线智慧陆上冷链物流集散中心。”理塘县经信商务局工作人员李刚介绍,届时,理塘农产品有望在12小时内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
道不尽的浙川之情,如层层山峦绵延千里。
一件件实事,一张张笑脸,如高原“后遗症”般在叶小明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在得知挂职干部即将返浙的消息后,叶小明的结对家庭成员向秋忍不住落泪,嘴里不停地说着“舍不得”。这也是理塘对钱塘最朴素最真实的表达。
再过1个月,春风拂过理塘大地,绿意渐浓。“塘塘”故事,又将开启新的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