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世界”(World of Flowers)现当代艺术典藏系列展览“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Nothing Still About Still Lifes: Three Centuries of Floral Compositions)近日在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华丽展出。之所以华丽,是因为艺术家涵盖了西方现代艺术里程碑式人物、中国留洋艺术先驱、全球顶尖当代艺术家,同时作品风格之迥异多彩,与现场的展陈设计交相辉映。
花卉静物对于中西方艺术史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
展览以19世纪后半叶至今的全球现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为主轴,甄选自印象派以来近一百位中外艺术巨匠创作的一百余件以“花卉”为主题的经典之作。以跨文化、跨学科的崭新视野挑战人们看待“花卉静物”的传统视角,透过跨度近三百年的中西方时间轴,使艺术风格之流变与全球贸易中花卉品种之流通的叙事相互交织,并将其置入更广阔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图景,见证其间繁盛的中外文明交流。透过“静”与“动”的辩证关系,回溯花卉静物对于中西方艺术史的特殊意义,并探索其中启发当下感知与想象的生命活力。
“花花世界”现当代艺术典藏系列基于德基艺术博物馆近十年的系统性收藏,以中国及国际现当代艺术中的花卉静物作品为主体。“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作为此系列的首回展览,由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荣休教授、曾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策展人的乔金·毕沙罗(Joachim Pissarro)博士策展。
参展艺术家涵括马奈、毕沙罗、莫奈、塞尚、高更、马蒂斯、毕加索、蒙德里安、莫兰迪、马格里特、乔治娅·欧姬芙等西方现代艺术各流派的里程碑式人物,常玉、潘玉良、吴大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中国第一、二代留洋艺术先驱,黎谱等亚洲其他国家的现代艺术开拓者,以及安迪·沃霍尔、草间弥生、大卫·霍克尼、杰夫·昆斯、奈良美智、村上隆、卢西安·弗洛伊德、达明安·赫斯特等全球顶尖当代艺术家。
展览现场
从“时空、物种、象征、变革”维度中探讨“静与动”
本次展览以花卉的生长、繁衍、杂交和流通之“动”为灵感,通过“异花授粉”“先锋园艺”“花卉之外”“突围绽放”四个章节,展开深入花卉静物中“静”与“动”之辩证关系的四个全新维度:在时空维度,数百年来花卉品种的全球流通与艺术的跨文化交流相伴;在物种维度,人类与花卉培育关系的变迁同艺术创作并行;在象征维度,艺术中的花卉蕴藉着超越现实表象的寓意和寄托;在变革维度,花卉静物始终作为艺术家试炼技艺、求索无限革新可能的载体。
展览还首创性地对花卉静物体裁的定义进行深度重新评估,主张“静物”远不止是描绘静止之物。作品中的花卉看似静止不动,花朵们却无时无刻不在以肉眼难以觉察的频率保持运动。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23日。
在近三百年中外文明对话的脉络之中,考察花卉静物与特定历史情境和时代精神的复杂关联,揭示花卉及花卉主题的艺术创作作为跨越中西方时空与文化边界之交流媒介的重要历程,亦探索作品中不尽的生命活力能够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局势、生态危机、技术与文明的关系等紧迫议题带来的全新启迪。
展览现场
探求花卉与艺术中共有的联结、启示、提升与转化之力
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表示:“我们用了近十年时间对‘花卉静物’进行研究与梳理,不仅专注于对这一题材有杰出面貌和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同时不拘泥于既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希望用更加开放的视野来构成我们的收藏——无论是艺术与科学、东方与西方,还是男性与女性,在这场展览中我们得以跳脱出时间的局限,以崭新的视角拓宽传统艺术史的叙事边界。这场关于‘花’的艺术之旅会不断地延伸、生长,未来我们将通过不定期增加新的展品,推出一系列的出版、跨学科的学术论坛和公共教育活动等形式,不断开掘此典藏系列的丰富内蕴,履行德基艺术博物馆‘跨越文化与时代边界’的核心使命。”
策展人乔金·毕沙罗表示:“德基艺术博物馆对‘花卉’这一特定主题的收藏规模是前所未有的,东西方的作品在此同时被展出,并持续进行着一场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对话。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互相之间的交流和关联,这种关联不仅有宏大的背景,也可以具体到个人的经历与情感。流派的碰撞,技法的传承,艺术之光各自闪耀但又殊途同归,最终汇聚成文明互鉴的河流,这不仅仅是迈出一两步而已,而是一个辩证的、持续的过程。我们挑战了传统理解和展示花卉静物的方式,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观众进入花卉静物的历史,以及花卉在我们内心感知中不断变化的客观和主观表现。我有一个由本次展览生发的希望,也许人们可以开始根据不同的类别,来思考艺术,少一些二元对立,少一些严格和固定的分类标准,如东方、西方等等,更多地思考这些不同世界之间的交流,因为艺术终究是在对话,世界亦然。”
5月10日举行“晓风含英:中国现代艺术中花的图像学和文化史探索”研讨会,将从图像学和文化史的双重视角探索艺术在文化和视觉机制的深层次变迁,通过专家学者的见解和互动讨论,深化观众对现代艺术的理解,追索中国现代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和独特价值,增进公众对中国现代艺术多维度发展的认知,及其在全球文化语境中的位置和意义。
作品欣赏
克劳德·莫奈 《盆中花(玫瑰和满天星)》 1878年
这是莫奈于1878年重返静物题材时仅绘制的四幅静物之一(其他作品包括现存于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菊花》)。这一年莫奈从巴黎市区搬到了偏远的维特伊小镇(Vétheuil),并专注于维特伊明显区别于巴黎城市的自然风光,用画笔探索自然光照射与空气对景观的影响。这件作品体现了莫奈将户外作画时对光影变化的体悟投入到室内的静物创作之中,以独特的色彩和光影展现花卉的生机与动势,并通过标题中法语“满天星”与“雾”的语义双关,使静物花卉与其户外的原生地点相互呼应。
爱德华·马奈 《漫步者》 1879年
爱德华·马奈是印象主义的奠基人、现代主义绘画之父。作为艺术史上最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画家之一,马奈以极具革新精神的艺术主张和对现代巴黎生活的犀利描绘著称。晚年的马奈以老辣的笔法绘制了这件作品,透过波德莱尔诗中的典型形象“都市漫步者”的视角,画间几抹明亮的花卉展现出19世纪末巴黎作为“花都”的繁荣与发展。
巴勃罗·毕加索 《瓶花》 1901年
纵观毕加索的传奇人生,1901年可以说是对他产生至关影响的一年。失去好友的痛苦激发了毕加索的艺术灵感,使他展开了对色彩进行实践的重要的“蓝色时期”。也正是这一年,艺术家创作了这件蓝色背景的《瓶花》。在画作右下角,艺术家的签名一改过去在画布上冗长的“P R Picasso”或“Ruiz Picasso”调整为简短的“Picasso”,揭示着艺术家的身份建构过程。
皮特·蒙德里安 《菊花》 1909年
作为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人物,蒙德里安在生涯的不同阶段画过大量的单枝花卉静物,在数量上超过了他的几何抽象作品。通过对花卉的密集观察与描绘,蒙德里安着力于探索自然的结构、色彩与精神性,并逐渐放弃自然主义的外观,发展出自身纯粹的抽象形式。菊花是蒙德里安最爱描绘的花卉品种之一,这幅创作于1909年的《菊花》与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藏的《菊花》(1908-09年)有高度相近的形式和创作年份,后者很可能是此作品的素描稿,这为我们研究蒙德里安的早起艺术实践提供了极为珍罕的史料。
亨利·马蒂斯 《玫瑰花束-斜倚的女人》1920年
亨利·马蒂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是野兽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1917年,来到法国尼斯的马蒂斯在澄澈缤纷的光色之中,展开了大胆前卫的色彩实验,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觉醒,也开始了自己关键性的绘画变革,形成了重要的“尼斯时期”。这件作品正是马蒂斯这一时期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勒内·马格里特 《花之诞》 1929年
作为超现实主义艺术团体的重要成员,马格里特擅长通过意想不到的并置创造出多重联想和意义。《花之诞》是马格里特仅有的几幅标题写于画面的作品之一,是艺术家赠予达利的妹妹的礼物。马格里特将花卉静物与他常用的两个符号——木纹与天空结合和置换,对图像及其意义之间的传统关联进行颠覆和反思,带给观者一种超脱于经验之外的审美体验。
潘玉良 《青瓶红菊》 1944年
潘玉良是中国第一代留洋女性艺术家,坚持将西画与中国传统相结合,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被时人誉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青瓶红菊》是潘玉良重返巴黎定居时的作品,时值中国抗战年代,巴黎亦遭纳粹铁蹄践踏,艺术家借菊花高洁傲霜的品格表达凛然无惧之气魄。画中的菊花已无根系却依旧绚丽灿烂,体现了艺术家漂泊异乡却不屈从于困境的无畏意志,以及对家国和亲人的深厚情思。
吴大羽 《瓶花》 20世纪50年代
吴大羽是中国第一代留法艺术家,中国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抽象艺术之父”。吴大羽将西方现代绘画流派与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相结合,静物瓶花是他一生反复创作的主题,也是反映其绘画风格演变的一条关键线索。这幅《瓶花》的笔触纯粹而富于表现力,写实与抽象的边界模糊混沌,是艺术家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风格向抽象转变、中国现代抽象艺术萌芽的重要见证。
赵无极 《百合花》 约20世纪50年代早期
中国第二代留法艺术家赵无极风格转向的重要写照。赵无极在1951年游历瑞士时受到保罗·克利作品的启发,自此脱离1950年以前偏向表现主义的具象风格,展开了“克利时期”的创作。这一时期的创作中花卉主题的作品极为罕见,《百合花》在继承中国传统线条应用的同时,更反映了对于传统花鸟题材的延续与革新,堪称赵无极融合中西美学、结合传统元素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吴冠中 《丁香》 1991年
吴冠中是中国第二代留法艺术家,一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现代化的探索。《丁香》作于吴冠中事业发展的巅峰时期——获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同年。吴冠中一生很少创作花卉静物,此作的灵感来自他因妻子患脑血栓住院而忧心以致暂停作画,直到看到妻子早年绘制的丁香花旧稿而重燃了创作的欲望。丁香在花语中代表着忧愁、初恋和爱情,艺术家借绘画诉说着夫妻相伴45年的深切情感。
杰夫·昆斯 《墙面浮雕与鸟》 1991年
花卉作为意象和媒介,是贯穿杰夫·昆斯创作的重要线索。这件《墙面浮雕与鸟》是昆斯著名的“天堂制造”系列作品的一件,受到根植于巴洛克、洛可可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富饶艺术传统的影响,由德国和意大利的工匠以传统的多色木雕技艺精制而成。通过色彩鲜艳诱人的花朵雕塑,昆斯将自然界呈现为一个理想化的天堂,是对爱、生命与永恒之丰饶的赞美,并预示了艺术家后来直接使用活体花卉创作的《小狗》(1992年)等经典作品。
草间弥生 《花》 2008年
花是草间弥生最为迷恋的主题意象之一,源自其童年时期见到花朵向她说话、桌布上的花纹变成活体花朵、大量增殖并将她吞没的幻视经历。幻视使草间弥生早在十岁的画作中便出现了标志性的波点与网状结构,也使她渐渐学会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强大能量转化为灵感,映射为令人沉浸的异想世界。在这幅创作于2008年的《花》中,花的形象被网状结构割裂为细密的碎片,却依然坚实地存在,波点如细胞般散落,传达着生命与自然的神秘力量,并有一种在短暂中灿烂绽放的凄美感。
(视频来自德基艺术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