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从1到19!看秀洲如何播撒科研与创新的火种

    潮新闻 共享联盟·秀洲 沈沉缘 吴冰鑫2024-05-09 07:02全网传播量2905
    00:00
    00:00

    近日,根据浙江省博士后工作办公室文件通知,嘉兴市秀洲区中科环境科技研究院(嘉兴)有限公司获批设立省级博士后工作站。

    自2005年秀洲区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在浙江嘉民塑胶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以来,历经近20年的发展,秀洲区博士后工作站从无到有、由少变多,在秀洲大地播撒科研与创新的火种。截至目前,秀洲区已建立博士后工作站19家,其中取得独立招收博士后资格的国家级1家、省级18家,目前博士后研究在站人员73名,顺利培养出站14名,研究成果涉及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疗、大数据等诸多领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1亿多元。

    博士后工作站,如今已经成为秀洲区培养、引进和留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促进“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为企业创新赋能添翼

    从全区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起步

    观察一座城市创新活力和高端人才创造力,高新技术企业是最直观的窗口。

    浙江嘉民塑胶有限公司是秀洲区第一家获批建立省级博士后工作站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配件、电子元件等领域。

    早在2002年,嘉民塑胶就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走向飞速发展的春天。“产学研合作使我们尝到了创新的甜头,也清楚认识到了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嘉民塑胶办公室主任万胜兵说,公司成立博士后工作站之后投资200多万元,建立起“树脂合成室”和“博士后工作办公室”。

    作为最早一批博士后,万金涛博士开展“薄壁式新型变压器骨架料用酚醛模塑料的研发”被列入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累计为企业实现总销售收入5100万元。同期加入的向自伟博士开展“酚醛树脂检测手段的优化研究”,引入差示扫描量热技术用于测试酚醛树脂在固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的方法,是行业内首家可以测试树脂固化进程的技术。

    “进站博士还开展了国内具有领先水平螺杆挤出新工艺用于生产的研发,意在建立国内领先的全自动生产线,生产汽车换向器、高速电机等专用酚醛树脂模塑料,可取代国外同类型的进口产品。”万胜兵表示,博士后研究人员结合企业技术与创新的需求,承担多项重大科研任务,深入工程项目一线,出站留企的博士后带领公司技术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嘉民塑胶一跃发展成为国内酚醛模塑料行业领军企业之一,博士后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类似的案例在秀洲不胜枚举。德沃康的刘鑫博士,将无线充电技术与传统电动病床完美结合,显著提升了无线充电产品的电压等级、功率等级和系统效率;新嘉爱斯热电公司联合浙江大学等开发“燃煤污染物超低排放的智慧环保岛”项目,集烟气处理装置控制、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智能管理功能于一体,对烟气超低排放过程进行智能管控,在污染物排放全时段稳定达标的同时,每年节约成本350万元……

    此外,浙大嘉兴研究院博士张国务、管小伟的新一代硅基电子芯片研发平台项目获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大赛海外组优胜奖。全区12人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人员,获省择优资助项目3个。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70余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0余个。在全省营商环境指数中,2024年第一季度秀洲博士后工作站招收设站比达到61.11%,列全省第二。

    随着自主创新、技术升级需求的不断扩大,各大企业单位纷纷加大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投入力度,创新成果显著。众多博士后活跃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科学研究、产业升级一线,成长为秀洲科研技术骨干、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创新的火种还在不断蔓延。

    搭建平台 厚植发展沃土

    在新型研发机构加速释放创新动能

    目前,秀洲区共有19家博士后工作站,有14家在企业建站,另外5家则建在高校研究院。

    中科环境科技研究院是秀洲区第19家博士后工作站。“这是中科环境的一张金名片,让研究院在研发创新和高端人才培养方面又跃升了一个新台阶。”中科环境科技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研究院正持续加大博士后人才招引力度,已经与一名博士后达成培养意向,预计今年6月正式进站。

    目前,中科环境科技研究院技术团队共拥有正高级职称人员7名、副高级职称人员4名,在场地治理与微生物污染检测、水处理与生物可再生能源、环境材料与装备、大气污染防治、固废资源化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创新成果。

    在南方科技大学嘉兴研究院,创新活力也在持续奔涌。今年1月,研究院获批设立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当前,该研究院已组建起由三位院士领衔的一百多人规模的科研团队,其中包括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位。目前,研究院已引进11个南科大科研项目在嘉兴落地转化,其中2项已经落地签约,并有望上规。

    一位博士后入站所带来的效益,不亚于一座金矿。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成为全市首家具有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资格的博士后工作站,该站也是秀洲区首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

    该站自2021年建站以来,逐步形成了“引得来、育得好、留得住”的博士后制度体系和培养体系,依托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打造了一支由“北理嘉卓越博士后、团队岗博士后、科研岗博士后”组成的高水平博士后人才队伍。

    “去年9月,我来到秀洲,正式入职工作站。”北理工长三院进站博士后王斛成介绍,他是浙江大学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联培博士,所处领域涉及控制科学工程和通信原理等专业,有着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目前他所在的科研团队有10多人,正在进行相关前沿课题的研究。

    王斛成说,进入博士后工作站,代表着身份由学生向学者发生转变。在研究院做博士后,有一大优势就是能够延续之前的科研思维,同时又能更好地从一个研究者角度寻找研究课题,拓展科研视野,让成果兼顾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

    像王斛成这样的进站博士后,自2021年以来,北理工长三院已经累计招收了50余名,他们均来自于海内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

    如何让博士后群体迸发更大活力?北理工长三院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极大地鼓舞了博士后们攻克技术难关,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

    研究院制定了以创新研究团队为主体的“研究院—团队—合作导师”三级管理机制,形成了以岗定责、以责定薪的特色博士后薪酬体系和以创新、科研、贡献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畅通博士后晋升通道,进一步激发博士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释放科研活力,让博士后人才在创新一线驰骋逐梦。2023年,北理工长三院博士后工作站累计获批各类国家级、省级基金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博士后面上基金5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EI、CSSCI等论文共30余篇,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十余项,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了“应用场”,持续浇灌着秀洲科技创新的沃土。

    在秀洲,还有像浙大嘉兴研究院、嘉兴未来食品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搭建高效先进的博士后工作站,不断提升核心科研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加速科研成果就地就近转化,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配套服务全面“加码”

    让博士后心无旁骛在实验室搞科研

    在人才的投入产出上,有这样一句比喻:“舍得珍珠换玛瑙”。

    通俗地说,就是“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业团队、培育一个新兴产业、打造一个创新集群”链式效应。

    从今年一季度来看,秀洲区一季度红旗奖科技指标(创新驱动4项指标)得分居全市第一,其中,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列全市第二名,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增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全市第四名。

    博士后就是科技突破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直以来,秀洲区坚持人才引进与产业战略紧密结合,在推动博士后人才载体建设和引育工作上开展了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走出去”是第一步。秀洲区人社局积极开展相关跟踪服务,组织建站单位赴北京、成都、重庆、郑州、西安、武汉等地参加高层次人才招聘会;主动与中科院、华中科技大、电子科大等等高校沟通,搭建建站单位与重点高校的一对一“交流”的平台。

    下一步还要“引进来”。秀洲建立了“研发+孵化”机制双发力,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后落户秀洲。接下来,秀洲将组建博士后创新联合体,由领军企业或龙头企业牵头,以高校科研院所为重要支撑,联合相关博士后设站单位及其他创新主体,建成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生态,提高科研产出效益和成果转化率。

    从第1家到第19家,秀洲对博士后工作的重视,其从政策力度就可见一斑。秀洲区对新建站单位给与50-100万的建站补助;对在职博士、非在职博士后给与25-35万/年的科研生活补助,补助期2年;对出站留嘉(来嘉)工作的博士后给予最高20万元的生活补助,实现对博士后工作各环节的全程扶持。截至目前,秀洲累计兑现博士后相应补贴1396万元。

    近悦远来,群贤并至。一系列广度、深度、温度兼具的举措,让越来越多的博士后工作站在秀洲多点开花。

    相关新闻
    谱写青春华章,新城街道这场活动很“燃”
    以稻米为主题!秀洲区和美乡村示范片区规划出炉
    金融助力!秀洲奶牛场带村“犇”向共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