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发着光,但它究竟长什么样?”
“不起眼的毛毛虫是如何‘化茧成蝶’的?”
“蜥蜴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
五一假期这几天,浙江武义一座新开馆的野生昆虫博物馆火了。
受访者供图。
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昆虫标本静静地躺在展示柜里,振翅欲飞的蝴蝶、小巧玲珑的蟋蟀、擅长伪装的叶䗛、毛茸茸的蜘蛛、亮闪闪的锹甲……这里,简直就是孩子们眼里的奇幻世界。
博物馆的主人是与昆虫打了11年交道的知名生态摄影师,林恩。
独自一人半夜进山是常态
1平米的地方可能要趴着拍1天
林恩与自然微距的际遇要从2014年说起,那时的他,在武义开一家电脑店。早年,在上海工作,他摸过一段时间相机,在这之后,茶余饭后总在琢磨摄影。
起初,他的目的很单纯,抱着随性的心态,只是想记录生活拍着玩,“风光、人像、花草虫鱼,什么都拍。”
慢慢地,他发现自己对拍昆虫更感兴趣。在乡下长大的孩子,童年总是与各类昆虫为伴,午后抓知了,夜里捕萤火虫,“在我的家乡,它们是最容易看到的事物。”
每年的5月到8月,是草木繁盛,生物活跃的季节,也是生态摄影师们都喜欢的集中外拍时间。
受访者供图
林恩大部分时候的状态,都是孤身一人“漂泊”于森林山野之间。与大部分摄影师不同,黄昏之时,才是他进山之时。
拿上几个强光手电筒,背着二三十斤的摄影包徒步好几公里,连续拍十几个小时,“一个人在夜里拍得更专注,更无我地静下心来观察世间万物。”
要想拍出昆虫的灵性之美,并非易事。这些年来,为了拍到一组好照片或者拍到某种昆虫,漫长的等待是常有的事情,“有时候,1平米的地方可能要趴着拍1天。”
“最久的一次,在山里熬了3天2夜。”那是一次不带目的的拍摄,林恩享受的是随机性带来的惊喜,“过程肯定比结果重要。”
他还记得,为了寻找班蝉的踪迹,自己足足花了3年时间。而拍摄其羽化过程,他更是陆续花了40多个夜晚。漫长的等待后,终于目睹美丽的瞬间,“那一刻,我差点哭出声。”
被蛇咬伤,手肿得像馒头
他拍出最满意的作品
穿行于自然11年,林恩遨游在微观世界,尽观生命之奥妙。他拍摄的,除昆虫之外,最痴迷的,当属蛇类。
以往,许多次夜间进山拍昆虫,林恩都会碰到蛇出没。月黑风高,四目相对三秒不到,毛骨悚然下,他仓皇而逃,蛇受惊也“呲溜”转进杂草堆,“非常惊险,当然也害怕。”
纵使危机四伏,这些历练却愈发激起他对蛇的浓厚兴趣。有一次,凌晨拍摄完毕准备下山,他在山谷边看到一条小竹叶青,这一次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拿起了相机。
受访者供图
拍完之后,林恩紧张到发抖,“怕也要去拍,我想把每一种生命的‘故事’都记录下来,这大概就是我内心一直以来的坚持。”
开始拍蛇以来,林恩遇到过的挫折,不计其数。
微距拍摄要求林恩与蛇足够近,距离越近,危险系数越高,“被蛇咬伤过,手肿得像馒头,还好是微毒的。”
林恩最满意的作品,是2021年拍的一张竹叶青吐信子的照片。蛇信子一伸一缩,速度极快,要捕捉最自然的神态,可想而知相当难,“不同的角度、姿态,不知道拍了多少。”
当他带着一套完美的蛇类摄影参加全国巡展时,这张照片,获得了圈内同行、观众极高的赞誉,“有人告诉我,把它设为了壁纸。”那一刻,林恩觉得,万千艰难险阻,值了。
制作、收藏标本1000多件
希望孩子们尽情探索自然之美
拿起相机第二年,林恩就签约了国内知名摄影平台,“那时候就能赚稿费了。”
这些年,他背着相机,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为了拍好各种昆虫,他总是提前做足功课,了解昆虫的习性,久而久之,成了圈里大神的同时,还把自己逼成了“昆虫专家”。
去年3月份,他放下手中其他事务,全职做起生态摄影师,游走在武义山川河流间,“把家乡拍好了,传递自然之美。”
现在的昆虫馆,正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把生态摄影与自然科普相结合,将大自然的奇妙与宏伟带到了游客的眼前。
受访者供图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跨越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感受到真实的自然。”早几年,他和朋友凑了些资金,开始制作昆虫标本,免费赠送给一些教育机构。
如今,200平方米的空间里,陈列着大大小小的甲虫、蝴蝶等标本一千多件,有些是他制作的,有些是他辗转各地收藏而来,“孩子们在这间自然课堂可以尽情探索自然的奥秘。”
“万物有灵且美,或许一次参观并不能迅速培养孩子们分辨物种的能力,但至少能让他们瞬间明白生命的多样与伟大,并感受每一种生物在与环境抗争博弈时展现出的生存智慧。这便是我以后将一直要做的,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林恩如此说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