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烟雨楼㊵ | 桐乡人的“立夏节”怎么过?

    潮新闻 特约撰稿人 费国平2024-05-06 22:27全网传播量1.1万
    00:00
    00:00

    编者按:

    一夜熏风吹春去,万物并秀迎夏来。

    随着“立夏”的到来,夏天的序幕缓缓拉开。春为“生”的季节,而夏则象征着“长”,立夏之后,气温急剧上升,降雨量显著增加,生命步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万物至此皆长大”。

    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犹如天与人之间的默契约定,在特定的时刻提醒我们时光流转,应时行事。借此,我们能在岁月更迭中找到时间分割的支点,感受四季更替的魅力。即便在同一节气,我国各地气候、物候以及习俗的差异也得以显现,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嘉兴,历来有立夏为“酒仙生日”之说,故民间多饮酒以庆祝。此外,立夏之际有秤人习俗,相传此举可保人免受暑气侵袭。民国时期,人们于此时食用“麦芽搨饼”。立夏前后,市井之中常见麦芽搨饼出售,故有“立夏搨饼”之称。往昔立夏之时,民众亦喜食樱桃、海螺蛳等。当日,儿童们会聚拢柴米,采摘新鲜蚕豆于田间,野外搭锅烹煮蚕豆饭(有的加入少量咸肉、春笋),此为“烧野米饭”。餐后,众人便可行秤人仪式,以此庆祝立夏。

    所以,你那里收到入夏的信号了吗?让我们跟着本期《烟雨楼》,走进老底子桐乡人都怎么过“立夏节”。

    桐乡人的“立夏节”怎么过?

    本期作者:费国平

    立夏,乃春尽暑临、田禾既成之际。人们普遍认为,此时节气温显著上升,炎热将至,雷雨频发,农作物步入旺盛生长阶段,故立夏堪称一重要节气。相应于立夏这一节气,各地均有其独特习俗。在桐乡地区,立夏之际,民间盛行“尝三鲜”、“烧野饭”、“食咸蛋”以及“称人”等习俗。

    尝三鲜。《岁时佳节记趣》说,早在先秦时,立夏日,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佩朱色玉佩,连出行时车马、标旗都为朱红色。鉴于庄稼生长依赖于光热,朱红象征太阳,如此着装意在祈求五谷丰收。

    此时正是新鲜果蔬登场之时,桐乡地区素有“立夏尝新”的习俗。据清代顾禄的《清嘉录》记载:“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裸麦,供神享先,名日‘立夏见三新’。”《清嘉录》所载为吴中地区的岁时民俗,与桐乡当地的乡俗相似,立夏节均有食用三鲜的习俗。哪三鲜?分别是豌豆、春笋和樱桃。 

    豌豆嫩碧微甜,新笋仿佛“素肌擘新玉”,樱桃似玛瑙雕就,甜中带酸,入口满嘴生津。“立夏吃三鲜不疰夏”,虽是人们虚构的借口,但若不在当下品味时鲜,错过时节,唯有待来年再尝。

    烧野饭。对于农村孩子,立夏节可是让他们朝思夜盼的日子,因为立夏之日是小伙伴们的狂欢节。当日,小孩子们定要烧野饭的,野饭的“野”是指食材不是自家的,要到别人家偷的米(基本上是小伙伴们约好的,提供被偷的机会),和地里最为新鲜的豌豆、蚕豆、春笋、蒜苗……主人家见了也不会责骂,而是笑呵呵地走开了。

    其实,早在立夏来临一周前,桐乡人民就侦察好村外的地形作为烧野饭的最佳根据地。选好坡度很有讲究,太陡不方便站立,太缓不方便挖泥,也影响灶的美观。选择一个45°的土坡刚刚好,挖泥垒灶、拾柴生火、趴坡添柴,一切以便利为妙。

    事实上,在立夏这一天,各家家中都会烹饪一道立夏饭:将嫩豌豆、荞葱切成段,春笋和咸肉切成丁。在锅中加入油,烧热后放入爆炒,接着加入洗净并浸泡好的糯米,加入与糯米持平的水,用旺火煮沸,然后转为小火焖煮。到掀开镬盖来,米粒似珠,豌豆如翠,肉丁仿佛玛瑙,那冲进鼻子里的香气,不流涎由不得你!

    吃咸蛋。烧野饭就如立夏吃蛋一样,吃的是一种仪式。其实,端午与立夏皆以食蛋为补养之道,然而为何端午所食之蛋偏淡,而立夏所食之蛋则偏咸,对此我们曾深感疑惑,询问父母亦未能解惑。到后来学到了一些知识,知道了其中的奥妙,原来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说的。立夏后,人体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在养心。中医认为,五脏之中的心对应夏,“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故为君主”。“心主神,为神明之用”。当夏日气温升高后,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极易烦躁不安,心火过旺,好发脾气。因蛋之形状与心相似,人们遂认为食用蛋可保心气精神不受损。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立夏应该进补。如此一来,儿时的谜团得以解开。

    每逢清明节过后,母亲便会挑选清明前鸭子所产的蛋进行腌制。回忆起当年母亲腌制咸蛋的流程,每一个步骤都记忆犹新:首先,将鸭蛋逐一清洗干净,随后让它们接受阳光的照射,因为经过晒制的蛋,蛋黄更容易出油。接着,将晒过的鸭蛋在烧酒中滚一遍,然后放入盛有盐水的坛子中浸泡。盐与水的比例以鸭蛋浮在水面为宜。在盐水坛中,还需加入适量的花椒、黄酒、生姜和葱。最后,密封坛口,将其存放在阴凉的碗橱下方。经过一个月的时间,便可将腌制好的咸蛋煮熟享用。

    我们在这一个月的等待期内要做的是,要准备一个挖咸蛋吃得竹签勺子来。我们是想尽办法,把勺子做成各式各样:椭圆形的、爱心形的、腰子形的……看似粗糙的形状,但也是我们的一番心血与期待。

    先到竹林里挑选一枝比较粗壮的竹竿,用竹刀砍下。当竹枝倒下之时,整个竹林都响起急促的沙沙声,犹如我们急切的心情。再砍下竹枝分叉,选一节光滑直溜的竹节,用锯子解下。然后又用竹刀劈开,分成四块竹片。带回家的四个竹片将是近期我们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用上家里一整套的刀具,连厨房的菜刀都不放过,外加沙皮纸磨平竹片边角的刺角使之光滑。由于我们力气小,在制作过程中不慎划破手指的事常有发生,但这并不碍事,贴张马兰头的叶子止一下血就过去了。

    当自己的蛋勺做好了,就迫不及待地拿着亲手打磨的勺子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如果取胜了,那就像宝贝一样带在身上珍藏,生怕失了去;如果被比下去了,那就回家重新选料、重新打磨,一定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勺子出来惊艳大伙。

    “阿大一个、阿二一个……”其实到了立夏的当天,家长分给我们的也只有一两个咸鸭蛋而已。靠在墙角,一排排小伙伴一边用自家亲手打磨的勺子舀出蛋白与蛋黄,一边还在唧唧歪歪的讲着自家的咸鸭蛋好吃。满嘴的蛋屑跟着紧促的话语喷射出来,一个不注意,已经“喷”到了小伙伴的脸上了。随之而来的是尖叫、斥责和追逐声,回荡在邻家的小巷中。

    野炊的次数并不多,然而期待偷取食材的时刻却是最为热衷;立夏蛋的食用频率不高,但制作勺子的过程却让人念念不忘。立夏节的小趣事不仅体现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更是磨练了耐心等待的品质。无论如何,儿时立夏的记忆可谓是丰富多彩。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不正是在这样的期盼与等待中度过吗?“一勺入口,三春不忘。”这样的立夏,唤起了深深的乡土情怀。

    称人。在孩子们尽情享受野外美食之后,当他们满载欢乐回到家中,迎接他们的一项传统活动便是“称人”。在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会逐一进行体重测量。大部分家庭会在自家的门梁上悬挂一根麻绳,绳子上挂着一杆提秤,提秤的钩子上挂着一个竹箩。孩子们(或老人)坐进竹箩里,成年人则由他人执秤,自己则双手握住秤钩,双脚悬空,进行称重。

    依据《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所述,“孙夫人称阿斗”一事的传闻,在三国时期,刘备筹备出征之际,因携带阿斗不便,遂将阿斗托付给赵子龙,送至吴国,由孙夫人抚养。恰逢立夏佳节,孙夫人见阿斗白白胖胖,心中喜悦。然而,作为继母的孙夫人亦有所顾虑,倘若抚养过程中出现差池,不仅事关刘备颜面,且在朝野内外恐将引发议论。

    适逢今日立夏,孙夫人灵机一动:可通过称重方式,让子龙见证阿斗的成长,直至次年立夏,以此评估孩子养育状况。自此,孙夫人悉心照料阿斗,每年立夏之际均为其称重,并将此事通报刘备,以彰显其关爱之情。

    立夏秤人的传统习俗寓意着刘阿斗福祉的到来,因此,人们借此良机向天地祈求福祉与好运。立夏秤人的习俗亦代表着对健康长寿的向往。

    吃麻团。立夏时节,民间习俗需食用麻团,这是一种以糯米粉为原料的油炸团子,内含馅料,咸味者以鲜肉为馅,甜味者以白糖为馅,外皮裹满芝麻。据传,立夏食用麻团可有效预防蚊虫叮咬。

    乌蚊体积很小,夏日里在农村的街头巷尾,常常可见乌压压的一片蚊群盘旋,看着让人起鸡皮疙瘩。这种蚊子令人不胜其扰,一旦被其叮咬,皮肤立刻会肿起一个小包,既痒又痛,若抓破还会导致溃疡。吃麻团和乌蚊叮有什么关系?好像没有关系。但人们总有解释,麻团表面滚满黑芝麻,状如乌蚊,吃了下去等于吃乌蚊。没有了乌蚊,夏天就舒服了,我们的古人总是充满着想象力。 

    暮春初夏,褪去春红,阳光洒在树上。一个咸蛋,记起儿时的模样;一锅野火饭,叫醒了夏天。

    (栏目监制 毛传来 策划 李茸 沈烨婷 见习编辑 李洁薇 本期作者 费国平 (嘉兴市委宣传部、桐乡市委宣传部荐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