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大潮,你问过每一粒沙子的感受吗?
不好意思,是我又拖了全国人民的后腿。
……
去年底,中国经济承压前行中网民们的调侃,反映在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一句话:“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直面宏观数据的“时势”与微观感受的“冷暖”之间存在“温差”,这是“共同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逻辑起点。
直面温差,就是共情于人间烟火的体感;
找到温差,就给了“有形之手”发力的支点;
读懂温差,才能找到信心——中国经济真实而可触摸的光明未来。
今天起,潮新闻将采用“田野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发放问卷,入户访谈,研究样本,发回中国经济一季报后的真实市场感受。
或许最艰难的时刻还未过去,但笼罩于中国经济之上的浓重焦虑、无措感,正随着2024年春天尾声渐渐散去。
国家统计局的一季报,被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好于预期”。作为挑大梁的6个经济大省之一,浙江的表现更亮眼一些:GDP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进出口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新晋“两万亿俱乐部”的杭州三大先导性指标值得关注:反映国际资本动向的实际利用外资达24.9亿美元列全省首位,体现市场活跃度的市场主体新增11.6%,制造业PMI迈上51.9%,在扩张区间继续攀升。
宏观数据的“时与势”持续向好,微观个体的感受如何呢?身处其中的企业家们对2024年有着怎样的预判?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带着20份问卷走进位于杭州拱墅区的运河(国际)跨境电子商务园作入户访谈。
作为全球市场接入的端口,跨境电商跨越地理界限,连接起全球供给侧和需求侧,这扇“窗口”别具意义。
1)回暖
信心修复
63%受访企业表示“正越来越好”
运河(国际)跨境电子商务园由一栋19层的主楼连接一栋5层裙楼构成,满租率达93%。目前园内办公企业43家,60%以上与跨境贸易有关。
记者对其中19家与进出口业务、跨境电商直播直接相关的企业发放问卷,并作了详细入户访谈。
19家受访企业中60%以上创立超过3年,经历了国内外不确定事件冲击频发的时期,其中6家企业成立超过15年,至少穿越了两轮经济周期。也有成立1年左右,选择跨境电商直播作为事业起点的新公司。
基于2023年的经营状况,企业对经济趋势的预判与当下宏观数据的反馈高度同频,在这一点上“温差”不大。约74%的受访企业表示2023年经营状况明显好于2022年,另有约26%的受访企业表示2023年经营状况与前一年基本持平。对于未来1~2年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前景,63%的受访企业认为“正越来越好”,32%的企业则表示与目前差不多,仅1家企业表示可能“逐步下坡”。
企业信心的修复与2023年四季度开始的出货量回升有关。“最近三个月的关键数据同比也都在上升,至少有10%以上的涨幅。”郭均是杭州翔天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进出口业务超过20年,与各国快时尚品牌和跨境电商企业有长期合作,来自合作伙伴的需求反馈让他真实感受到了“回暖的风”。
让郭均安心的,不仅是销售量的回升,更是花了两年时间终于被修正的库存错配问题,这意味着近期增加的订单来自市场真实需求。“客户需求反应在生产端其实是零售库存背后的算法问题。”郭均说,与大量客户沟通后发现,2021年末至2022年初的一波订单增量很大程度上是供应链焦虑引发的备货提前,“一来二去到2023年的时候剪刀差就非常大。但从最近的客户反馈看,这个阶段大致已经过去了。”
2)落差
秩序重建
约37%受访企业觉得“安全感”越来越重要
即使经营状况不错,对行业前景的预判也比较乐观,但大部分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都相当谨慎——这或许就是冷暖之间“温差”的投射。
事实上,企业家看好未来,并不影响他们在决策层面追求谨慎、安全。约37%的受访企业表示“安全感”对他们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其在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排序中,影响力仅次于平台政策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浙江弗瑞登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群英刚刚从美国考察归来,那里是他们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之一。从2018年开始做C端市场至今6年,弗瑞登的销售额基本以每年50%左右的速度增长,2023年销售额达到600万美元,美国市场的贡献占比超过七成。
李群英坦言,这次考察主要针对仓储、供应链和客户需求变化,“跑了7个海外仓,一般月租金都要10万美元,而且还在持续上涨。”再加上不断增加的广告投入,和美国本土消费需求的转变,都让她不得不更谨慎地经营这块已深耕多年的市场。“或许是向新市场倾斜、发力的时候了。”她希望开辟新市场能够为公司规划更安全的发展路线。
很多问题并非近几年才开始。国际竞争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增长仍在持续放缓,欧美消费者需求大幅下降,此起彼伏的供应链摩擦,动荡不定的地缘政治冲突……让全球贸易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在此背景下,跨境电商成为很多传统制造业企业的突围之选。从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看,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的出口总值占全国出口总值的6.4%。2023年上半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7.2%。
对郭均来说,2024年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是与TikTok的全面合作,“2023年已经开店了,今年要真正开始创品。”这是他找到的安全感。
“这是一个新业态,让你的品牌和商品能够直接触达世界上任何一个终端消费者。”郭均也承认这对企业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但能够自己掌握定价权,哪个企业能不兴奋呢?”他相信,跨境直播电商会是新的增长点,有必要提前布局。
王景荣也在构建新的“安全防线”。“2023年销售额增长了26%,2024年只要稳住就好。”作为杭州君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今年他给团队制定的首要目标是缩短回款周期——从原本的3~6个月缩短到1~3个月。“要争取到更多的现款客户。”
3)缺口
渠道突围
79%受访企业苦于“人才难得”
有人说,2023年是中国跨境电商的“爆发期”。
不无道理。深耕海外市场多年的中国电商平台SHEIN、AliExpress(速卖通),因高下载量和活跃度频繁引起关注;成立不久的TikTok、Temu快速成长,在北美等市场的用户活跃度已逼近亚马逊……
温度的传递需要时间。王明(化名)记得,两年前还不是这样。同样的跨境电商平台,2022年时,王明在原公司曾带领团队拓展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单账号月销售额有两三万英镑,算做得不错了。”辛辛苦苦打拼半年多,最终公司决定裁撤团队,关闭该项业务。事后,公司内部总结评价:“方向没错,时候未到。”
现在到时候了吗?今年1月,王明听说老东家重启了那个半路夭折的项目,而他自己早在去年10月就与新团队一起布局TikTok,选择美妆赛道作为新起点。“促销季的时候,曾做到单日300万美元,上了单品类北美销售榜。”
亿望出海创始成员兼副总经理葛培乔也觉得时候到了,所以在初创期就申请了跨境电商服务需要的所有相关资质。“就是怕错过最佳发展机会。”葛培乔说他们不担心市场,最担心的是“人才不够用”。
跨境电商人才缺到什么程度?在现阶段最困扰企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人才难得”以近79%的高票排名第一。
“我决定把海外事业部搬到杭州就是为了人才。”8年前亿仓家具负责人风飞扬成为第一批进驻运河(国际)跨境电子商务园的企业,“来杭州解决了我们拓展海外to C市场的最大瓶颈。”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从业人数已超7000万人,但在跨境电商企业的观感中,专业人才市场依然“很冷”。
风飞扬坦言,不同跨境电商的平台政策时有调整,他们不得不经常派人去深圳学习培训,“两天时间单培训费就上万。”他希望能找到对市场敏锐度高、观察能力强,还能有点前瞻视野的专业人才,然而符合需求的人才几乎不在市场上流通。
4)下一个热点
寻找结构性增长机会
73%受访企业有自主品牌
采访中,约74%的受访企业表示,目前最大的压力来自同质化竞争。但压力的B面是动力,企业也承认这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尝试新的销售渠道、开发新兴市场。
采访时,园区的会议室里正好在开TikTok Shop跨境电商五金工具产业带招商会。可容纳三四十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
“全托管更适合有工厂、有供应链的商家与平台服务商合作,一个专注供货,一个提供流量。”在风飞扬看来,TikTok近期的招商政策对具备稳定交付能力的工贸一体或工厂型商家“比较友好”。
跨境电商园里的企业基本都背靠工厂。“连只有两三名员工的初创企业都有专门供货的厂家。”运河(国际)跨境电子商务园园区负责人王少华说,“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是他们的特色,“园区筹备期招商,首批入驻企业中有8家是工贸一体,慢慢形成了现在头部企业带动上下游供应链协同发展的模式。”
民营企业是浙江外贸的“压舱石”。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省有实绩进出口民营企业数首次突破十万家,出口民营企业数居全国首位。在主要出口产品中,浙江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5704.9亿元,占出口总值比重达16.0%,已连续5年提升。
下一个“热点”会不会就在其中?
在本次走访的19家企业中,14家企业已设立自主品牌,且绝大多数手握多个品牌——有越来越多成长型企业,努力通过构筑细分领域的品牌优势,抓住全球化机遇。
“杭州既靠近产业带,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贸易政策与基础设施又相对完善,能为跨境卖家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郭均坦言,跨境电商已经过了“挣快钱”的阶段,“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的供应链能力、快反能力依然很强大,尤其是跨境电商。”
郭均以他从事了20多年的快时尚行业举例,“服装是个漂移产业,它的加工环节永远会往人工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但这种转移不是跳跃性的,供应链能力强、快反能力强的企业依然很有机会。”
2023年,从中央到地方打出政策组合拳,推动出台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浙江也没有放慢脚步。在年初的经济政策新闻发布会上已明确,今年浙江将在扩大开放、绿色贸易、中间品贸易、外贸专项融资方面出台一批新政策。
“2009年我创业时,国内做色素碳黑的90%以上是外企,而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在全球市场上和他们PK了。”王景荣说,中国创业者是一群适应力极强、极有韧性的人,“只要不用担心‘站不稳’,就不缺乏拼劲。”
总会有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竞争格局中去做出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