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杨:用技术创新助力工程建设

潮新闻 2024-05-01 10:34全网传播量3557
00:00
00:00

站在自己的人物海报前,潘明杨披着红绶带,手持“美丽余杭人——十佳创业创新青年”的奖状和奖牌,庄重地和“自己”合了个影。“用自己最擅长的技能,将个人价值融入行业和企业发展中,这比获得荣誉更有价值。”潘明杨说。

潘明杨是中建三局浙江有限公司总承包公司的总工程师,早在2022年3月,中建三局浙江有限公司在杭州属地法人落户,他积极响应公司号召,从武汉来到杭州工作,投身杭州城市建设。一个月前,他被认定为杭州高层次E类人才,这是这座城市对他的肯定,更是他投身建筑行业拼出来的精彩。

在图纸中找到人生坐标

作为一名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图纸是潘明杨最亲密的工作“搭子”。“一个工程项目,图纸少则几十张,多则上千张,这里面的信息量太大了。”潘明杨举了个例子,刚入职时,师傅要求他计算地下室止水螺杆的用量。潘明杨很快就算完了,师傅让他再算两遍,发现三次结果都有差异,后一次总能在前一次的基础上发现错误,然后进行完善。

这次入职“摸底考”给他上了一课:技术领域,唯有专注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我热爱技术岗位,所以我必定投入全部精力,创造最大价值。”潘明杨说,他的人生坐标,定格在了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上。

10年间,潘明杨参与了住宅造楼机等智能装备自主研发,也牵头开展过超高层装配式住宅建造关键技术、复杂工况条件下超深基坑关键技术等课题攻关,在同事的眼中,他就是个“技术宅”。

去年9月,以潘明杨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12人团队重点攻坚智能建造、光伏发电、装配式等领域,牵头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深入对接,开展双碳节能、智能建造等研究,着力以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

一切围着项目干,围着项目转

在宿州安置房项目施工现场,空中住宅造楼机正在进行第16次顶升作业,潘明杨和项目经理童德等人,站在架体上关注着支撑动力系统各项参数。“现在可实现50分钟内整体顶升一个作业层高度,设备材料大多采用装配式节点设计、回收周转率达90%以上。”童德介绍。

潘明杨的工作就是围着项目转、围着项目干,依托创新工作室,在“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除了宿州安置房项目,他的身影还经常出现在杭州余杭国际体育中心、杭州未来谷建设项目重大技术难题攻关中。

“潘明杨对待工作认真细致 对自己工作完成标准要求高,这种状态,感染了很多同事。”浙江公司技术部负责人陈先明说。

为了紧跟行业前沿,拓宽技术赋能项目更多可能,潘明杨带领团队走出去对标学习,对接各类行业协会,向专家请教,久而久之,自己也成了专家。他先后入选中施企协科技专家库、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专家库、余杭区良渚杯评审专家库、合肥市智能建造专家库,以及中建三局装配式专家库等,参与内外部交流活动超30次。

成果都源于用心积累

要做好技术创新,技术管理是基础。潘明杨非常善于从日常工作中总结提炼形成成果。

他的电脑上有个重要文件夹,存放着自己工作多年来,整理形成的成果,有技术标素材库、各地市标书库、各章节模板库、答辩库等资料库,以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问与答》等6项指南等。

“作为他的徒弟,非常幸运。”毕洋洋说,有了这套宝典的加持,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说起技术成果,潘明杨的一双手都数不过来,牵头授权专利3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5篇、软著受理3篇……去年12月,凭借着“跨地铁超长异形网格结构大型城市综合体建造关键技术”,潘明杨随团队获得中施企协颁发的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发现并解决施工问题,这只是技术工作的第一步,在解决问题中寻找规律,这是第二步,把规律总结形成行业成果,这是第三步,也是技术工作的价值体现。”潘明杨说,所谓技术成果,无非是有心的人,把集体的智慧总结形成了“金果子”。

回忆起十年奋斗历程,让潘明杨最开心的是自己的技术成果在一个个项目上落地,通过技术为企业创效。“当看着自己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时,自豪之情难以言表。”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