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生是一本读不尽的书。
这是我们阅读厚厚一本最新出版的《领潮:鲁冠球传》时的感想。
鲁冠球,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万向集团创始人。2024年4月,在他去世的第7年,由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陈冠柏所著的《领潮:鲁冠球传》付梓出版。
未曾公开的全部私人笔记、文书档案,对百余位鲁冠球亲友、同事以及相关人士进行访谈……种种碎片整合而成一段段故事,搭建起鲁冠球跌宕起伏的成长与发展史。也难怪,它成为被万向集团独家授权出版的一部文学传记。
即日起至5月5日,我们将从《领潮:鲁冠球传》中节选精彩章节,以飨读者。
出版社供图
节选自《进入通用、福特生产线》
1995年,当万向尝试向通用生产线进军时,有人对万向美国公司总经理倪频说:“此举徒劳无益,不会成功的。如果成功了,那你倪频肯定已经退休了。”
正在而立之年的倪频不会将成功放在30年后的退休时,万向也不会有这样等待的耐心。
当年5月,倪频第一次走进通用,但没有谈成实质性的东西。他不气馁,接下来几个月,他来来回回地多次与通用采购部沟通,不断介绍万向,但还是没有反响。没想到,8月的一天,通用来电话请他去商谈项目,告诉他这个项目对万向意义不小。
放在通用商务洽谈室桌上的是一份制作精细的商务委托征询文件:通用拟在1998年推出一款厢型新式车,此车用的新型万向节总成考虑采用中国“钱潮牌”万向节产品。在多项要求条款中,核心的一条是,生产厂家必须具有完备的QS9000质量保证体系。
倪频看完文件又喜又忧。他好不容易来到了通用的门前,但他对QS9000质量保证体系并无所知,怎么来推开这扇门呢?
在杭州,鲁冠球的办公室正灯火通明。这里与芝加哥有14小时的时差,鲁冠球接到倪频的报告已是夜里,被召集起来的鲁伟鼎和其他几位高管正为拦在面前的QS9000商讨对策。
“什么是QS9000呢?”
“这是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在ISO9000的基础上提出的。”技术负责人介绍说,“它协调了通用北美创优目标及货车制造商基本要求、克莱斯勒供方质量保证手册、福特Q-101质量体系标准,是汽车行业全球性采购要求的最高标准。国内还没有一家能够成功运用QS9000来规范日常生产行为和质量行为的企业。”
“那我们就做这第一家,拿下通用的单子。”鲁冠球态度很坚决。
“国内现在连QS9000的文本都没有。”
“让倪频马上把英文文本找来,我们自己翻译!”鲁伟鼎即刻做了安排。
1991年5月,鲁冠球登上美国《新闻周刊》封面。出版社供图
一个以QS9000为目标的质保体系建设在万向争分夺秒地展开了,全员培训,全线改进,对照世界汽车行业的最高标准,将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来一次大提升。很快,万向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QS900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的企业,很多企业当时还不知道QS9000为何物。
鲁冠球心目中的“三个接轨”战略借美国通用有了最好的实践机会。“接轨”并不容易,比如,通用的设计要求就很难达到,第一批样品出来后,测试结果与设计标准差距很大,他们回过头,重新设计。这样往复多次,一直持续到1996年底。
这一年多,万向在咬牙练内功的艰苦中尝到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困难味道。最先进的科技意味着具有最严苛的标准。参加通用项目的一位技术高管曾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去达到这个标准?”
鲁冠球用“视野”的观念做了回答:
企业家的视野决定企业的发展范围和发展方向,现在我们就好比站在月球上看地球。我们搞企业是生产商品的,你看得多远,你的产品就能提供到多远,你看到世界的需求了,你生产的产品就能够适应世界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具有全球视野。也正因为如此,万向才能走出去,办成跨国公司。
这就是鲁冠球的“生存法则”,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前提下,走出去,以国际标准参与国际竞争,咬定青山,决不遇难而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