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科普中国”湖南行动中,“嘉中研学坊”工作室主持人潘路希老师和杨琴老师分别以“基于中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赛事方法与实施指导”和“穿戴式智能辅助微创手术用针定位仪”为主题,吸引了众多听众的关注和参与。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科普的魅力,也为我们带来了无限期待。
据了解,“嘉中研学坊”工作室主要依托百年名校嘉兴一中,共同探索面向未来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和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在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及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等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目前该工作室由嘉兴一中潘路希老师主持,由51位来自湖南省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嘉兴地区)名师工作室、秀洲区“科教融合”“科创筑梦”试点学校及嘉兴其它学校的教师和科普志愿者组成,他们与主持人潘路希老师一起,引导嘉兴青少年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动手实践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他们成为未来拔尖创新人才而助力。
讲座中,潘路希以“基于中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赛事方法与实施指导”为主题,无疑为众多热爱科技创新的中学生们指明了一条明路。潘老师不仅从理论层面讲解了设计的核心概念,还通过生动的课堂教学案例和技术发明项目,让在场的同学们对科技创新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在讲座的开始,潘老师以“设计”的定义入手,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设计的内涵。她强调,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想象,而是基于一定的设想目的,通过规划和创新活动来实现的。这一过程中,思考对象、内容、方法至关重要,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设计的核心。而要将这些思考转化为现实,则需要通过模型制作和技术试验来实现。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设计的过程,潘老师从课堂教学案例入手,详细讲解了自己设计的幸运转盘和点名抽奖机器人。通过这两个案例,她不仅展示了开环控制系统的应用,还让同学们明白了硬件、程序、系统和内部结构在创新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潘老师还提出了创新的奔驰法,并详细介绍了组合法、替代法等创新思维方法,为同学们在未来的科技创新中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技术发明项目方面,潘老师从项目“组合微穿孔板”的选题中,介绍了资料查新的选题方法。同时,她又给大家介绍了她的另一项发明“纸杯强度综合选用仪”,该项目以纸杯漏水检测模块、硬度检测模块、水位及水温检测模块为例,详细讲解了从项目选题到试验与调试、筛选及优化的整个过程。她强调,实验过程中要不断调试,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这是科技创新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她还介绍了报专利的一般流程,让同学们对科技创新的成果保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潘老师以未来太空车为例,介绍了赛事的一般流程和实验方法。她详细讲解了太空车的制作原理及多种因素,让同学们对科技创新赛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整个讲座过程中,潘老师的语言优美,文字紧密结合,让人仿佛置身于科技创新的海洋中。总的来说,潘路希老师的这场讲座为青少年带来了丰富的知识,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更激发了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热爱科技创新的同学们一定能够在潘老师的指导下,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在杨老师的讲座中,我们被引领进入了一个关于医疗科技前沿的奇妙世界——穿戴式智能辅助微创手术用针定位仪。杨老师的讲座主题不仅体现了科技与医疗的紧密结合,更是他对社会健康问题深度思考的体现。
她详细地阐述了CT引导穿刺手术的定义,并通过播放相关视频,使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了这一手术过程。她强调了CT引导肺穿刺手术的背景、优势和现状,使我们对这一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深的认识。
杨老师的讲话风格亲切而务实,她的选题理由也充满了人文关怀。她认为,医疗乡村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水平,既是对人民生命健康的负责,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
在研究内容方面,杨老师详细介绍了穿刺针的原理,特别是三轴倾角原理和电容式力平衡加速度原理的应用。她强调了定位仪的优势和功能,并通过录制的视频展示了定位仪的实际使用过程。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们对这项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近期工作中,杨老师通过仿真模拟实验来为同学们提供直观形象的介绍。她巧妙地利用光学中的牛顿环原理,展示了实用工具在交互式虚拟仿真模拟平台中的应用。她还详细介绍了设计流程图,使我们对这项技术的研发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潘路希老师的讲座“基于中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赛事方法与实施指导”目前吸引了29.4万人次的听众,而杨琴老师的“穿戴式智能辅助微创手术用针定位仪”讲座更是达到了28.1万人次的关注。这次“湖南行动,科普中国”科普活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未来的日子里,“嘉中研学坊”工作室将继续努力,策划更多精彩的科普讲座和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带来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