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村校”也有春天!永康大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潮新闻 记者 沈超2024-05-02 12:19全网传播量5793
    00:00
    00:00

    班级数从6个到16个,教师数从16名到36名,学生数从200个到665个,服务区域生源占比从10%到76%……这是最近5年间,永康市后吴小学发生的美丽蝶变。一所原本招生遇冷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如何迎来春天的?答案就藏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中。

    义务教育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近年来,永康市立足实际情况,依托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呈现“各美其美”的可喜景象。

    集团化办学,教育资源更公平

    由于历史原因,不少农村学校存在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低,投入与产出不对等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永康把全域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入手,加快推进乡村学校补短提质。

    后吴小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历山脚下,所在的永康市前仓镇后吴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底,占地30余亩的后吴小学完成改扩建工程后,校舍、设备设施丝毫不亚于城区学校,但师资配备、教学质量依然薄弱,无奈遭遇生源流失等问题。

    2019年8月,后吴小学成为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的成员校,掀开了永康市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新篇章。5年来,共有20位附小教师前往后吴小学支教。

    两校文化共融、师资共享、课程共研,在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质量提升等方面积极探出了“后小模式”。依托附小的支教团队,后吴小学结合后吴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植入了附小办学的文化基因,形成了“全员、全面、全程”阳光育人模式的个性绽放。同时学校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重构,构建了品德修养、艺术审美、语言人文、数学科技、实践创新、国际理解、体育健康等七大课程群。有部分课程通过互联网城乡同上,附小的优质教学资源辐射,使后吴迅速度过了低质发展平台期,先后获评浙江省现代化学校、浙江省标准化学校等30多项集体荣誉。

    “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关键因素是人。我们出台了关于集团化办学、教师交流的一揽子文件。教共体实行学校领导班子一体化调配,对中层干部、骨干教师、普通教师的流动都有明确的要求和保障。”永康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说。

    据了解,近三年,永康市教共体内教师交流人数达到226人,其中核心校选派42名骨干教师前往成员校任教,成功扩张了优质师资的带动影响,实现了“1+1>2”的整体办学效应。

    特色化发展,农村学校“各美其美”

    集团化办学,为农村教育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而特色化发展,则为农村学校孩子们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创建于1908年的八字墙小学地处永康武义交界处,现有6个班级、13名教职工。2020年成为大司巷小学教育集团的成员校后,这所身处山区的百年老校,迎来了新生。

    走进校门,操场边竖着一块大大的牌子——“陶育桃李 融创成长”,这是学校基于生源特点和学校优势提出的办学愿景。“我们重视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八字墙小学负责人程巧枝是一名小学科学骨干教师,来自大司巷小学。她和总校团队设计、启动了“‘物’从何处来”科技节,先后实施陶从何处来、师生共建鱼菜共生、科普观星营等跨学科学习 项目,助力乡村孩子科学梦启航。

    八字墙小学内有一个柴烧窑,学生们在校园里有机会实现制陶全过程,像土壤样品采集、捏制作品、作品题字、烧窑、上釉、装窑等,感受泥火相交的无穷魅力。“陶创空间”由陶艺教室、柴烧教室、永康三十六行老照片等组成,形成了颇具乡土气息的陶文化课程特色。

    同属大司巷小学教育集团成员校的永祥小学,借助竹乡优势打造“竹文化校园”,通过“竹品育人生”“竹趣促成长”“竹艺展风采”主题活动,感受并汲取竹子坚韧不拔的品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我们鼓励学校深挖潜能优势,发挥主体作用,有效融通多元育人取向,借助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可为空间,重建乡村教育的良好生态。”永康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

    专业化推进,城乡教育齐迈步

    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既要注重提高“均衡”水平,更要突出强调“优质”,这离不开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乡村学校的师资来源,不能完全依赖城区学校的支教派遣,要培养出一支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必须激活自身的“造血功能”。永康各城乡教育共同体探索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师资培养共建共享方式。比如每月联席制度、跨校师徒结对制度、跨校走班制度、特长生联合培养制度、课程共享制度等。

    城乡教师队伍通过不断互动,形成了“成长联盟”,如教师进修学校附小教育集团,以省级课题“城乡教育共同体知识共享”为突破点,依托教研共同体,实现教师队伍集团内的知识共享,助力集体成长。大司巷小学教育集团依托“云集”教研,在互联网云背景下,建立集团内常态化、制度化的网络同伴互助式“集”成长联盟,推进教师群体“三递进”螺旋式发展。

    永康还大力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开创互联网+“同步课堂”“同步教研”等新型教学模式,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构建以“讲好永康故事”为特色的高质量思政教育体系,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校校联动,抬高教研底线、创造高线,强化教研支撑体系;数字赋能,整体联动的互动格局,打破校际壁垒、管理壁垒、权属壁垒;项目带动,打造时时、处处、人人可参与教育研究的新机制,切实提高了集团内校本教研的质量……乡村教育,永康给出了自己的发展逻辑与变革路向。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教育的‘神经末梢’,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依托城乡教共体建设,各校管理共建、队伍共育、资源共享、质量共进、考核共联,目的就是让每一所学校都能主动生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普享优质教育,不断地向教育的底层逻辑和教育初心靠近。”永康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业根说。目前,当地已组建或融合型或共建型的公办义务教育共同体12个,实现全域集团化办学,农村学校参与率100%。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