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娘娘庙,地处上塘河半山依锦桥东的半山腰,此处溪流潺潺,茂林修竹,芳草萋萋,一侧是一片开阔的山坳地,传说这里就是“蚕花姑娘”割青草的地方。
从前,康桥里佛桥有个穷苦人家的小姑娘叫阿巧,一天,她上山割草,走着走着,不觉来到另一个世界,还遇见了白衣姑姑。阿巧就留在那里,跟白衣姑姑们一起养“天虫”。这天她想家了,来不及告诉白衣姑姑,就顾自走了,还带走了一张天虫卵和两袋桑树子。阿巧回到家里,人们都说她遇上仙人啦。阿巧要回山沟沟找白衣姑姑去,可是路被隐掉了。于是,她回到家里,养起“天虫”来。从此,人间才有了蚕。阿巧遇见的白衣姑姑,就是专门掌管养蚕的蚕花娘子。从那时候起,半山的先祖就开始以栽桑养蚕为业了。后来《西湖民间故事》收录了这个《蚕花娘子》的故事。
猫驱鼠已有千年历史,并逐渐演变成蚕猫习俗。蚕的源头在半山,家猫护蚕就水到渠成了。蚕猫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北宋孙宗鉴《东皋杂录》记载:“蚕时,村人蓄猫驱鼠,谓之蚕猫。”明清时期,养猫驱鼠已经是江南养蚕生产的必备环节。半山泥猫习俗始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盛于清代。
相传,半山娘娘殿内塑像前,时常出现黑、白、黄等七彩神猫。之后,为纪念半山娘娘撒沙护国“显应”,倪氏后人除了忙于桑事,就自制出售双面泥猫,摆放在半山娘娘庙前的石臼里,卖给前来进香的人们。泥猫大小不一,色彩、形态也有五、六余种,且惟妙惟肖。
当时坊间流传,只要去半山娘娘庙求只泥猫放在蚕匾或蚕架上,就能消除鼠患,保佑蚕桑丰收。也有的说,因为,半山娘娘是保护蚕桑的神仙,生前所养的猫也成了灵物。
关于半山泥猫,清代诗人翟以权在《泥猫》诗中也有更为精彩与生动的描述:“范土作狸猫,黝垩饰俨肖。桃李清明时,列队半山庙,虚威吓鼠辈,功策蚕室奥。头附烧香舟,抵却里监抱。”
清末时期,半山娘娘更是成为种桑育蚕人心中的保护神,甚至一度被视为“兼掌婴孩生死及妇人生产之事”的神明,所以到半山娘娘庙进香的妇女,一年胜似一年,扇影衣香,络绎于道。当时,半山倪氏村民擅于制作泥猫,半山娘娘庙外“卖泥猫、马头者,亦不知凡几,无不得善价而沽”。
泥猫之所以那么受香客青睐,主要是和桑蚕文化有关,泥猫可以驱鼠的奇闻趣事很多。泥猫捕鼠(《松荫盦漫录》)见同治十二年四月初五日《申报》载:“杭州武陵山,俗呼为半山,植桃花数千株,三月间游人如市,往来不绝。山中人多捏泥作猫形,外饰以彩,名曰泥猫。游人争购之。相传半山泥猫虽不能捕鼠,而置之案头,鼠必惧而远避。又传半山每年所制泥猫,必有一只能活者。某赴半山购一泥猫归,貌颇猛悍,置房中。家固多鼠,自购猫后,鼠迹渐敛。一日夜卧,猫捕鼠甚厉。初以为外来之猫,亦不之奇。次日,起视,见有嚼毙二鼠皆在置泥猫之几上,而泥猫则不知所往,遍寻无踪。”
杭嘉湖地区还流传着另一则半山泥猫的奇闻:一蚕妇,五月初一到半山娘娘庙赶庙会,购泥猫回家,随手搁在蚕室的匾架上。原先家里鼠害成群,养的桑蚕,一到夜里就受老鼠糟蹋,每天死伤不少。这天夜里,蚕妇仍和往常一样,起身到蚕室给蚕饲叶。忽然间撞见一只小花猫正在墙角追赶老鼠,一眨眼功夫寂静下来,什么声音也没有了,不见了老鼠,也不见了小花猫。只发觉蚕架上买回的泥猫晃动了一下,就一动不动坐在那里了。蚕妇好奇,用手去摸了摸它,只觉得泥猫全身的花毛还是柔软的,一会儿功夫就变硬变平了,身上温热的气息也变凉了。从此蚕妇家鼠患也就消失了,老鼠不见了踪影。故事传开,蚕农都到半山“抢”泥猫,放在蚕匾或蚕架上,家家老鼠逃得无影无踪,从此蚕桑丰收,家家富裕。村里的蚕农都说泥猫胜过真猫。时间长了,泥猫就成了蚕农的镇鼠之宝,“泥猫”的大名也就流传开来。
旧时,半山娘娘有三个兴旺的会日,即:二月初八桑秧会、三月初三蚕花会、五月初一娘娘诞辰日,尤其是“三月三”半山娘娘庙的“轧蚕花”,亦称“蚕花节”,杭嘉湖地区的蚕农云集,看蚕花姑娘的、买桑树苗的、买卖物品的人山人海,回去还要带一只泥猫回家护蚕。
半山倪氏后裔根据无锡中国泥人博物馆存放的半山旧泥猫神态,在二十世纪的第一个五月初一(娘娘诞辰之日),深入挖掘,精心研制和开发生产了半山泥猫,使得这一吉祥之物——“半山泥猫”再现于世,后经创新设计,一代更比一代精致,续承了杭俗遗风,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对于杭嘉湖地区的桑农们来说,泥猫是用于避鼠的一种吉祥物,希望泥猫能给人带来一年的好运,也仿佛让桑农们看到了蚕事的丰收景象。应该说在半山娘娘庙能买上几只半山泥猫,是香客们一年中最快乐和最企盼的日子。
作为一种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泥猫,在造型上显得古朴而雅拙,又不失原始的美感,用变型、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猫的眼神和胡须,用羊毛做的两撇胡须挺拔有力,虎虎生威,活灵活现的猫眼滚圆,炯炯有神,足以“吓鼠辈”了。
半山泥猫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首先取泥、和泥、入模、出模,然后焙干、上粉、描线、上彩、上漆等十多道工序。制作泥猫却需要泥、模具、画笔、颜料、清漆等几样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中泥和模具的质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泥猫的质量和活泼的造型。
古时候,泥猫都由半山娘娘庙雇用的工匠手工制作而成,工艺讲究,泥猫造型如活猫再现。蚕农购半山泥猫,并加以神化,祈求蚕事安顺,成为杭嘉湖等地影响广泛的民间信仰习俗。
2007年,半山泥猫习俗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半山泥猫将作为“中国桑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半山泥猫已创制出神态各异的泥猫,古老的半山泥猫习俗与半山立夏习俗相映生辉,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潮客_永远善良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