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桑树枝头,鲜嫩的桑叶长满枝头,此时春蚕到了孵化的时辰。
很多年前,仲春时节,父亲带回一张布满黑色蚕子的纸片,奶奶用棉絮盖在上面,放入盒中,盖上用针刺了许多小孔的盖子。没过几天,我打开盒盖发现,许多幼蚕已经从蚕卵中孵化了出来,刚孵化出来的幼蚕,极其细小,身上有许多细毛,颜色是赤褐色的,样子像蚂蚁。所以,幼蚕在古时候又称蚁蚕。
饲养幼蚕很有讲究,要采鲜嫩的桑叶喂养。奶奶关照我,湿湿的桑叶,不能直接给蚕吃,否则蚕宝宝会拉稀而死。于是,我将每片桑叶用抹布擦了又擦,晾干之后,才放心地给蚕宝宝吃。小蚕食量很大,吃桑叶时会发出“沙、沙”的声音,当时家住城区,桑树很少,桑叶常常不够蚕宝宝吃。于是,我就走很远的路,到附近的郊区去采摘桑叶。没多久,小蚕开始蜕皮,每蜕一次皮后就长大一点,几次蜕皮之后,小蚕变成了白白胖胖的大虫,颜色也渐渐变得光亮起来。有一天,许多蚕宝宝仰着头,不肯吃桑叶,我急着去找奶奶,奶奶笑着说:“蚕要吐丝啦!”奶奶拿来一些稻草放在蚕宝宝住的盒子里,蚕宝宝爬到稻草上后,就开始吐丝结茧,渐渐变成了一个个椭圆形的白色蚕茧,多了一段时间,蚕茧里的蚕宝宝变成长有翅膀的“飞蛾”,一个一个从蚕茧中爬了出来,奶奶在盒子里面放上白纸,雄的、雌的“飞蛾”相互交配后便纷纷死去,白纸上留下许多母蚕产下的蚕子。面对死去的“飞蛾”,我伤心地把它们小心地装进新盒,埋在土里。此时,不由想起唐代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心中感慨万分。
很多年以后,女儿读小学时也喜欢养蚕。当时,丝绸博物馆有我一位好友,常带女儿去馆内桑田去采桑叶。有一天,雨过天晴,我与女儿来到桑田,发现桑叶尤为秀美:鲜嫩的桑叶闪着光亮,春风吹来,桑叶摆动,仿佛少女在轻乐中舞动绿裙,翩翩起舞。
桑树有独特寓意,浙江自古有桑蚕习俗
中华祖先用桑叶养蚕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之《七月》中就有“女执懿筐……爰采柔桑”诗句,描写了女子采桑生动场景。古往今来,桑树被视为神树。古代,农桑并举,十分重视养蚕,称桑蚕之神为“先蚕”。周代,每年季春吉巳日,要行“先蚕之礼”,由皇后亲祭蚕神。桑树在古代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桑蚕吐丝可制丝绸服装,是珍贵之物,制成的丝绸服装是古代服饰礼仪中高贵身份的象征。
古代,桑树和梓树,与古代人的生活关系密切,在古人心目中,桑树和梓树都是有灵性的树木,很多人家房前屋后会种植桑树和梓树,于是“桑梓”合称,有了“故乡”的寓意,此寓意源于《诗经·小雅·小弁》诗句“维桑与梓,必恭敬之。”本义是: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有敬意。久而久之,“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
浙江杭嘉湖一带,自古有种植桑树养蚕习俗。蚕宝宝的蚁蚕,古称蚕花,在杭嘉湖地区,蚕花被蚕农奉为蚕神,在农历腊月十二蚕花娘娘(马头娘)生日、春季“接蚕花”和秋季“谢蚕花”之时,民间有祭祀蚕神习俗,有隆重的祭祀仪式,蚕花娘娘(马头娘)生日这一天,民间还有做茧圆习俗,茧圆是由用米粉做成的有馅或无馅团子和小圆子,最初是祭蚕神的供品,后来成了民间美食。海宁一带,在清明节也有作茧圆习俗,茧圆有青白两种,青者代表桑叶,白者代表蚕。小时候,邻居有一位嘉兴亲戚,常在蚕花娘娘生日之时,带来茧圆丸子分享,茧圆用糖水煮食,味道特别甜美。
桑叶桑葚为美食,有美好的回忆
桑叶,是蚕宝宝的美食,鲜嫩桑叶也是人间美味,制作成菜肴,清香爽口;制成茶饮,清香宜人;桑叶可入药,自古是食疗佳品,可清肝养肝、舒散风热。小时候,奶奶常在煮粥之时,放入几片桑叶,煮成的桑叶粥,有独特的清香。
桑树之桑葚,也是可食用之果实,成熟的桑葚鲜果,味甜汁多,酸甜适口,洗净、去杂质,可鲜食,也可晒干蒸食。桑葚自古被誉为“圣果”,是食疗养生之佳果,可补血强肾,在古代是皇帝御用的补品。桑葚制汁为饮料,味道鲜美,酿成“桑子酒”,酷似葡萄酒。
很多年前,每逢夏季,老宅邻居大院的桑树上会结满许多桑葚,成熟的桑葚,果肉很像杨梅,紫里透红,远远望去,像是无数红虫爬满了枝头。小时候,桑葚成熟之时,我会偷偷爬上桑树去采摘桑葚,成熟的桑葚十分甜美,吃在嘴里,甜汁会盈满嘴间。那时候,甜美的水果十分稀少,于是特别爱吃甜甜的桑葚,采摘后,会吃个不停,直到吃得舌上、指上被桑葚染成乌黑一片,才肯罢休。
时光悄悄流逝,如今,路过老宅旧址,当年的桑树早已没有了踪影,儿时摘桑葚的往事,却清晰地浮现在脑海,童年吃过的桑葚味道,至今回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