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张杰先生:平民英雄,上虞良心

潮新闻 陈荣力2024-04-25 03:05全网传播量11.4万
00:00
00:00

2月18日上午7点多,我收到原上虞区委统战部王建生副部长发来的一条微信,说张杰先生于凌晨2点01分在香港逝世, 享年95岁。一位令无数人敬仰的老人,走完了他平凡而光辉的一生。随后我在自己的微信上转发了这一消息。转发时我写了八个字:平民英雄,上虞良心。我想这八个字是十分适合张杰先生的。

我初识张杰先生还是在1984年。当时我作为上虞县级机关的第一批招聘干部,分在县委统战部工作。一天我们统战部的侨办来了一位50多岁、个子高高的香港侨胞,我见我们侨办的罗主任对他十分尊重客气,便格外留意看了他几眼。事后我得知,这位港胞叫张杰,几年前就开始给上虞中学捐彩电、雪柜、设立奖学金了。从此我记住了张杰的名字。当时给家乡捐款、捐物的港胞不多,张杰先生是最早给家乡捐款、捐物的港胞。

1990年我到上虞县工商联工作。我们工商联办公在新建路老中医院对面华侨楼临马路的二楼,张杰先生的家就在我们后面华侨楼的公寓里,是同一个院子进出。大凡他从香港回上虞,我差不多每天都能见到他。好几次他上街买菜回来,看见他的篮子里都是青菜、豆腐、蒲子、萝卜等蔬菜,很少有鱼、肉、虾等荤菜,我忍不住会说:张先生,侬吃得介节约啊。他总会说:吃蔬菜好。侬看看上虞的蔬菜多新鲜,价佃又便宜,香港哪里吃得着。那时张杰先生捐资助学的名气已经很大,捐款也超过了几百万元,我想,他捐的钱就是这样一点一滴从牙缝里省下来的。

1997年我到上虞日报工作,一天张杰先生专门到报社看我。那时报社在铁路边的凤山饭店办公,上来要走一条长长的坡路。一见张杰先生我就说:您大老远过来,先打个电话,我车来接您。他有点不悦,我刚到70岁,你当我那么老了,走不动了?我知道他的性格,不敢再说。他到报社,一是特地来感谢我们给他寄上虞日报,说在香港能看到家乡的报纸,很亲切。二是想给报社捐点钱、表达他的心意,说办报纸不容易,又要买设备。我再三解释上级对我们很支持,报社的日子也好过,他这才作罢。张杰先生也是我在报社工作期间,唯一一个主动要求给报社支持的乡贤。他就是这样,家乡的事,凡是他想着要支持、要捐助的,他都会主动去做。

2003年我到上虞文联工作后,与张杰先生的接触多了不少。大凡他在上虞,一些大的文化活动、纪念活动,我们都会邀请他参加,他也是每次有请必到,而且总是最早到的几个之一。有几次上虞乡贤研究会大的活动,他人不在上虞,还专门从香港赶过来。大约在2006年,根据绍兴文联要求,我和袁伟文同志合作,创作反映张杰先生事迹的歌曲《卖蟹的老人》,我作词,伟文作曲。我专门采访了张杰先生。

那也是我第一次去张杰先生在新建路华侨楼的家。一走进他的家门,我的鼻子有点发酸。他家虽在三楼,但客厅光线较暗,家具简单、陈旧,我们坐的木条子沙发,漆不少都脱落了。那天我和张杰先生谈得较多,他也说了不少在香港卖蟹、卖茶叶蛋的细节。临了,我说到一个事:不少媒体把你称为当代武训。张杰先生一听就不开心了,说:我不是武训,武训靠乞讨助学,我是靠自己的双手赚血汗钱助学的。他给我看了看那双手,满是硬皮、老茧,满是抓蟹、绑蟹留下的疤痕、伤口。《卖蟹的老人》后来获得了绍兴市“五个一工程奖”,但我总觉得我没写好,没写到位,那双满是硬皮、老茧,满是疤痕、伤口的手,一直在我眼中盘恒。

在上虞,我并不是与张杰先生接触最多,也不是最了解他的人,但确确实实,他是最让我感动、让我最敬仰的人。

张杰先生曾三次受邀上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是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浙江省爱乡楷模、“浙江骄傲”人物、上虞区首届“最美乡贤”。在香港九龙一个不足6平方米的楼梯口,他靠卖大闸蟹、卖粽子、卖茶叶蛋积攒起来的钱,三十多年来共为家乡上虞的学校捐资1500多万元。他的行为也被誉为“张杰精神”。

“张杰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我觉得至少可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朴实的平民情怀。张杰先生从来都不是一个大人物,他就是一介平民、一个普通的小商贩。他的行动、他的话语、他的价值观,都体现了这种朴实的平民情怀。他常说的“自己好不算好,家乡好才是真的好”,就是典型的代表。这样的平民情怀,特别脚踏实地,特别真实感人,也对普通的老百姓特别有感召力和榜样作用。

二是对文化的真切挚爱。张杰先生没有读过多少书,可以说是吃足了没读书、缺少文化的苦头。大凡他上过正规的学堂,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在上海滩闯荡时他也用不着做苦力,在香港也不会做卖茶叶蛋、卖蟹这样的营生。拥有并不觉得珍惜,没有才更知道珍贵。正因为吃足了没读书、缺少文化的苦头,所以张杰先生对有文化的理解、对文化的挚爱,比有文化的人更深切,也更强烈。

三是回报家乡的生命自觉。小孝孝敬父母,中孝奉献社会,大孝报效家国。张杰先生无私回报家乡、奉献社会的大爱,本质上就是一种孝,是与崇孝尚德的传统一脉相承的。他一生就干一件事——给家乡捐钱。大凡手头有一点钱,他第一个想着的就是捐给家乡。即使手头没有钱,他就把不做生日省下的钱、戒掉几十年烟瘾的钱,捐给家乡需要的地方、需要的人。这种无私回报家乡、奉献社会的行为,已溶入他的血液中、灵魂里,成为一种生命的自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