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生百谷,万物逢时。船声在运河上回荡,杭州拱宸桥畔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烟青黛瓦,沿岸河堤婀娜绿柳铺展。近日,中宣部组织中央、地方和行业媒体开展“文化中国行”浙江主题宣传活动,此行第一站便来到了这里。
在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世界文化遗产点得以精心保护,工业遗存得以创新利用,非遗文化得以活态传承……整个街区如同一颗“运河明珠”,熠熠生辉,也为流淌千载的大运河写下了一笔精彩的时代注脚。
拱宸桥全景 杭州市拱墅区委宣传部供图
桥西至今保存着19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街巷里弄”格局,承载了老杭州人的生活、饮食、礼仪、民俗等。基于此,如今的桥西以“老杭州的非遗生活”为主题,打造出独具标识性的历史文化街区。
如同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一场“永不落幕的文化节”,桥西“上新”没有终点。2023年,大运河数字文献馆、大运河数字影像馆、浙江省大运河紫檀博物馆相继投用,通过数字化技术、新媒体装置,让运河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呈现出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一个主打文化和非遗传承的街区,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杭州馆群,深受人们喜爱。其中,手工艺活态馆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手工体验基地,它的前身为国家级文保单位通益公纱厂遗址,有3000平方米的场馆面积,保留了建筑的传统木梁结构,集互动教学、非遗手工体验和民间技艺表演为一体。
“文化中国行”浙江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手工艺活态馆 潮新闻记者 石怡锋 摄
馆内布置着各类作坊式场景,还有技艺人员展示互动,采访一行也在此现场体验了竹编、油纸伞、造纸术等近 20 项非遗技艺,如此新颖的形式令中国文化报社记者王彬眼见一亮。
“这里有的不仅仅只是浙江本地的非遗,还集纳了全国各地许多的非遗形式,每个非遗项目间的互相交流和借鉴,让我深深感受到杭州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年轻。”王彬表示,近几年随着国潮的回归,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她也希望能出现更多“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为本就拥有深厚底蕴的非遗文化创造出新的热度,“吸纳现代人的智慧,用更年轻的玩法,让传统非遗‘活’起来。”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杭州市拱墅区委宣传部供图
又如同桨声灯影里的水汽,大运河文化弥漫拱墅全域,渗透城市的肌理骨骼。不止有星罗棋布的3大世界文化遗产点、30座博物馆、21处工业遗产,更有拱墅运河体育公园、武林美术馆、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公园、浙江省大运河紫檀博物馆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群,日益彰显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魅力。
悄然间,这条南来北往的古老运河正以全新姿态走进现代生活。对于常年深耕城乡历史文化保护的农民日报记者朱颖颖而言,这她看到了杭州这座城市的年轻。“凭借超前的意识和超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让杭州的非遗保护工作拥有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朱颖颖认为,杭州的平台属性强,在当今社会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中,杭州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
而作为一名法治记者,来自法治日报的蒲晓磊则对从制度层面来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颇为关注,“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应该及时跟上非遗保护工作的需要,如何让非遗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目前尚缺乏哪些相关法律保护,这些问题是我此行宣传创作的焦点。”蒲晓磊说。
京杭大运河拱墅段 杭州市拱墅区委宣传部供图
光阴似箭,京杭大运河穿越时空,仍在静静流淌。在商业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选择中,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书写了自己的答案。面向未来,杭州市拱墅区将以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展示样本和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进一步提升街区大运河文化的辨识度和品牌度,高质量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化休闲旅游空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