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写点生活 | 放下手机拿起书

    潮新闻 蒋孝辉2024-04-23 23:25全网传播量10.1万
    00:00
    00:00

    从初一熬到十五,从三月拖到四月。

    发过誓、写过保证书、立过志,从来都只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放下手机,难啊,简直太难了。

    一直没有发觉玩手机有什么不对。直到那天,我又不自觉地催促上小学的女儿作业做得快一些,差不多已经到了晚上八点了。

    “为什么你们可以玩手机,我就要做作业?”我怔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我问我自己,我做对了吗?

    我立即从沙发上站起来,脸烫的不行。

    “好,爸爸不玩手机。”顺手将手机放在桌子上,静静地坐在她旁边。

    尽管手里拿着书,装模作样在看。时间却似乎停止了,度日如年就是当时的感觉。看不下去啊,心里如一团乱麻。

    可能是“教训”了我,也可能是作业本身不多,女儿将家校联系本交我签字,时间过去不到二十分钟。

    我庆幸于她的“高效率”,自那起我就“屡教不改”,时不时被女儿提醒一番,“爸爸,手机要累了,你让它休息一下。”

    “好,还一个题答完,就好了。”时间一久,借口都能脱口而出,心里除了内疚,也并没有真正地想去改变。有时候,正忙着用手机回信息的时候,我也会回她一句“我也第一次当爸爸,要是做得不对,你忍着点啊!”

    “开了那么多次的家长会,怎么就没听一点进去呢?”自四年级起,女儿常“质疑”我的阅读能力,还真是在看书这件事上,比不过她。在我加班的时候,给她一张椅子,三小时她能看两本200页的书。此时,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出门的时候顺手带本书,在有需要的时候随时能阅读。

    我心里理所当然地想,“我们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啊,作为学生做个作业还有什么好说的啊。我们读书的时候,父母哪有空管我们啊。”正是这老思想,造成了我和女儿在做作业这件事上的“对立”,可并没想过要找一个“出口”来化解这个“矛盾”。

    春江水暖鸭先知。正当我需要寻找帮助的时候,学校组织搞了个亲子教育讲座。我听得认真、听得入神,听得内心惶惶,我发现我忽视了小学生的情感,那份女儿对父母精神上的依赖。

    拿到那本老师着重推荐的《十几岁的外星人》一书后,我反反复复看了不下五遍,现在还放在床头,时不时要拿起来“温故而知新”,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页码不厚但内容颇为厚实,让我在与女儿的沟通上少走了不少“弯路”。

    其实,“书非借不能读”有些道理。家里去学校的路过公园里有个图书馆,在不想烧饭的周末、在细雨蒙蒙的周末、在想和同学见一面的周末,我们都会来到图书馆呆上半天,说是做作业,更多的是读读课外书,散散心。

    老师的话含金量高,学校一提倡,女儿每次出门,必查背包“我要带本书”,琐碎的时间积累起来,也是积少成多,不知不觉中把好多原来看起来很厚的书“看薄了”,更为重要的是养成了一个阅读的好习惯。

    坚持总是难的,要是遇到作业多的时候,女儿也是尽量在缝隙里找时间,以前是我们商量着用好睡前十分钟,女儿入睡前给她讲故事。识字多了以后,就嫌我们讲的慢,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还不如她自己看上十分钟过瘾。女儿阅读《兔子坡》《柑橘与柠檬啊》学到了想要的知识,更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每年的假期,娃总要回去陪外公外婆住上一段时间。老师出身的外婆要求甚为严格,小区游乐场各种疯玩之后,回到家里必须完成定量的阅读。“每日打卡”下来,十天半个月,不仅把学校假期阅读作业给完成了,还可以超量地阅读三五本。

    我倒是和女儿不一样,喜欢呆在慈扒坞老家,躺在那张父亲亲手做的竹躺椅上,把手机丢在一边,那份安宁,仿佛置身世外挑园,可以静静地看上一上午或一傍晚。

    在老家那种感觉连空气都是甜的地方,在那种环境下,要是玩手机倒是有一种负罪感。而事实下,最先是由于山里头信号时有时无,打个游戏也是相当卡顿,迫不得已才翻一会书,习惯以后偏对手机了无兴趣。

    这也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是的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边远小山村,我的父辈少有上过初小的,特别渴望家里能出个大学生。只要我们手上捧着书,父亲就会觉得在的阅读,他们挺开心的。可是,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乖巧。我上小学三年级,全村还只有一户人家有电视,顾不上写作业,在他们家看《封神榜》到8点多,被父亲叫到门口挨了两竹鞭,那种痛,我恨不得把作业撕了。

    那一夜,我哭了好久好久。父亲坐在门口的石头上,丢的烟蒂堆满了大半个簸箕。在父亲看来,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不读书想离开那老虎(80年代初,邻村新宅打死过一只真老虎)都会跑出来的大山,可能性就小了。那晚,我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

    农村的寒暑假,寒假大多数的时间在村口的池塘钓鱼,在大雪积了十多公分厚的时候也会去山上抓野兔。暑假除了大清早、或傍晚被带出去,象征性地在地里拔草。午饭后的1点到3点,几乎是每天要被父亲强行“关在家里”午休,那种毒辣的太阳晒上一中午,绝对可以脱一层皮。家里的房子刚好朝西,风扇打到最大档,也只是吹起一阵阵热风,从舅舅看剩下的那套《儒林外史》小人书里找到了不少的快乐,20多本薄薄的小本子,书角都被翻卷起来了,还沾着汗渍渍的咸味。到了初高中还是喜欢那闷热的夏天,看农村田野的美好,尽是林微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笔下的优雅,尤如我从书中见到了世界美好,我的内心变得丰盈起来。

    还有不少的中药书籍,那就拿着书本到野外去对,何首乌、车前草、水芹菜……在那个我自己还没有手机的年代里,好像并没有现在这么焦虑,除了山林田野给了我大把的空间和时间,未曾想到有一天会因为多少天未看书而心烦,会因为看了朋友圈里的好多的短视频而觉无趣,那种费了好长时间、好大精力看完看懂一本书的那种满足感,终是我静下心来最好的理由。

    有时候想,看书无非是喜欢看,亦或是无聊打发时间。转业那年,女儿刚好上一年级,除了为女儿准备早饭、晚饭,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时间。从原来特别的忙,到一下子空得无所事事,除了在阳台发呆,看看胡颓子、黄杨、五味子等自己亲手养了多年的小盆景,或把衣服洗洗,听听音乐,便再无事可做。

    回想起来,为什么我一个人的时候,可以默默地把一本厚厚的书看完,无非自己的心是静的。为什么女儿一拿起手机平板就放不下,真的是有那么的多学习资料要查吗?不是的,无非是她想看那些容易把人逗乐的小视频罢了。在诱惑面前,自控力太重要了,或许我们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还不够。戒手机如戒酒,说说容易做做难。每每醉了,就下决定戒,每每被鼓动着喝几口,又将痛苦置于脑后。手机玩起也是如此。

    于是,我想着改变自己,至少让女儿看起来我不是那么一个爱玩手机的父亲,更多是能让她少一些觉得我空得无所事事,而她在辛苦地做作业。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事先和亲朋好友说好,最近不方便微信和短消息,有事直接打电话,全身心地和女儿“较较劲”,她做作业的时候,我看书。其中,放下手机,并不会影响工作,而要是拿着手机,倒肯定影响了父女感情。

    从此,家里、出差高铁上、公园长凳上,凡可争取的时间,我都会充分利用起来,平静的时间里让内心泛起书香的涟漪,以免被女儿发现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感染科医生》《鼠疫》《乡村医生》等等,给了我工作上莫大的指引,让我看起来“更为专业”。

    在与长者喝酒聊天的时候,他推荐我多看看哲学和历史类的书,《史记》《小窗幽记》《法律之门》《喧哗与骚动》都深深地吸引了我。在自己的一方世界里,阅读的日子过得特别的快,那一年我读过111本书。上班后又开始走了下坡路,到后来的70多本,50多本,现在一年也超不过40本。这其中,曾有一年,喜欢挑着读各类报纸的副刊,下载打印的A4纸有120厘米厚,把女儿打作业的打印机打坏了。今日,再无也往日的“战绩”。其实,从一直看书阅读的那种放松的日子里走出来,挺难受的,思维上有点适应不了,阅读那是一种戒不了的瘾。阅读是一种奢侈的习惯,也是防止时间丢失的一剂良药。

    放下手机,也好,或许能避免重演砍柴人和放羊人聊天的故事,要不然视频赚足了流量,而我只是脑袋空空。

    重新拿起书本,挺好,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滋养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