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4月21日,钟薛高创始人林盛连发两条微博表示,“虽然钟薛高目前面临诸多困难,但努力改变负起责任的决心没有改变。”林盛表示,虽然(被)限高,还是坐一晚上绿皮火车到北京,就是卖红薯也要把债还上。
跌下神坛的钟薛高,近段时间来各种坏消息不断。在欠薪裁员的系列危机下,创始人林盛的还债表态,本意是安抚供应商和消费者,但从舆论反映来看,网友似乎并不买账,有人调侃质疑称,“别把红薯价格抬高了”。
对创始人承诺的不信任,是钟薛高品牌危机的一个缩影。从网红国货到命悬一线,钟薛高的兴衰让人唏嘘,这种大起大落无疑给企业经营、品牌建设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钟薛高为什么不火了,以至于创始人落魄到要“卖红薯还债”?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换个问法——它到底是如何一夜爆火的?
不同于传统的雪糕,钟薛高算得上是一款典型的营销主导型产品。为了扩大知名度,在品牌诞生的2018年开始,企业就花费重金投入营销,在包装设计、产品造型、跨界联名上大做文章,打造出钟薛高独特的品牌形象。
烧钱营销提升曝光度,加上国货品牌的情怀加分,让钟薛高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尽管定价高到动辄几十元一只,但它依旧吸引了很多消费者去尝鲜。
品牌建设离不开营销,但企业如果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营销效果,忽视对产品本身的打磨和提升,将为企业发展埋下隐患。
数据显示,传统雪糕品牌,生产成本的投入在40%-60%左右,而钟薛高的生产成本占比低到只有10%左右,营销费用成了企业经营的大头。
对消费者来说,早期可能还会带着猎奇心态,体验下网红产品。久而久之,当他们发现钟薛高的口味,和普通雪糕没有本质区别,且市面上有太多的替代产品时,自然不会一直为高溢价埋单。
尤其这两年,消费者日趋理性,更追求性价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整个高端雪糕市场都在下滑,溢价严重的钟薛高自然首当其冲。
而且,重营销的经营策略,确实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但也意味着,企业遭遇一些负面新闻时,负面效应很容易被放大。所以,在钟薛高爆火的那两年,“价格刺客”“火烧不化”等话题,屡屡将它推上热搜,让品牌声誉遭受巨大的冲击。
如今,很多昙花一现的新消费品牌,可以说都是靠资本催熟的。前期大量烧钱,后期奔着上市,投资者对资本回报的追求,让企业加速狂奔。扩张过于激进,不仅忽视产品品质的打磨,还可能带来内部管理和财务风控的风险,这正是许多网红品牌在高歌猛进之后很快走向欠薪、裁员危机的重要原因。
说白了,钟薛高的爆火,是消费升级红利、国货情怀加分、烧钱营销多重因素加持的结果,它早期的成功,很难说是产品力的成功。等到市场环境变化、消费者的新鲜感褪去,缺乏产品品质和口碑支撑的钟薛高,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
钟薛高成也营销,最终也被营销反噬,这是一个典型的品牌建设案例。它告诉我们,一些新消费品牌,靠着互联网的烧钱模式,很容易一夜爆火成为网红,但走红容易长红难,产品本身才是品牌生命力的源泉。
只有真正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慢工出细活地进行口碑沉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