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村支书注册23家经营主体,板子该打谁?

潮新闻 评论员 朱浙萍2024-04-22 12:22全网传播量53.3万
00:00
00:00

图源中国之声

近日,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了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在落实“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过程中,存在严重造假现象,甚至有村支书名下注册了23家经营主体,却只有3家合作社是真实存在的。目前,阳高县委和县政府经初步核查,证实在工作中确实存在造假情况。

近年来,市场主体的增长,被视为观察和评价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和政绩的重要指标。然而,当这一数字政绩中充满了“水分”,除了看起来亮眼,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明目张胆的造假,不仅换不来市场的真正繁荣,还可能导致后续经济决策的失误。

但细思这件事,“市场主体倍增”沦为数据表演,板子并不能都打在基层干部身上。

这位注册了23家经营主体的村干部,为何这样拼?据媒体报道,阳高县几乎每个月都有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的考核,县里派给乡镇,乡镇分到村里,压力层层传导之下,村支书只能“拉人头”完成登记注册,实在拉不动了,就把多个经营主体都注册在自己名下。上级还要求市场主体不仅要有“数量”,还要有“质量”。于是大家又纷纷把原来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注销,升级为“合资公司”或“个人独资公司”,以体现“高质量发展”。有基层干部坦言:“每个月都要通报,完不成会挨批评”。

正是通过“派任务、算考核、层层摊派”的三板斧,这个常住人口不足20万的小县,仅仅用4个月时间,就新增市场主体将近3000个,可谓“业绩辉煌”。

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干部卖力配合演出,但对于弄虚作假的行为,他们也是反感无奈的。用一个基层干部的话说,“市场主体增长很多,数据上比较好看,但实际上对经济发展一点用也没有,也解决不了农民的实际困难”。

报道播出后,阳高县回应称,该县在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工作落实不到位,重安排部署、轻管理指导,对一些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放,把市场主体培育发展简单理解为注册即培育、入库即发展”等误读曲解、执行偏差的问题,发现不及时、纠偏不够。

或许还不只是“落实不到位”“误读曲解、执行偏差”的问题,也该反思一下目标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比如有关部门要求,2022年4月份,阳高全县新增市场任务量达到1100个;5月份任务数750个;8月份1100个……在这样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县域,如果任务设置了超出实际能力,在操作中就很容易“跑偏”,衍生出强行摊派、统计造假等系列问题。

重视市场主体的设立,本是件好事,但前提是,目标必须合理,方法必须正确。不切实际地乱派任务、乱下指标,体现的是一些干部“揠苗助长式”的政绩观。

据媒体报道,不仅是阳高县,大同市其他县区的市场主体注册信息也出现了一些异常。有人同一地址注册了25家市场主体;143家市场主体使用同一个手机号注册……有关方面应引起重视,进行深入调查严肃追责,也要深思基层造假不绝的根源。

上级部门在制定目标之前,必须做好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产业发展、市场繁荣的政策。如果只是脱离实际,人为设定一个数字,依靠行政指令层层分解摊派,只能收获一堆虚假繁荣,最后落地一地鸡毛。

“虚假的繁荣”托不起真实的发展。让市场主体倍增,最终要依靠优良的营商环境。只有尊重市场规律,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才能真正吸引投资者,让创新创业活力涌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潮评丨西湖大爷和周杰伦“梦幻合唱”:“众乐乐”的惊鸿一瞥
潮评丨95后女孩把甲骨文“搬”上网,让古老的文字“活”起来
潮评丨吴艳妮带妆比赛上热搜,成绩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码
潮评丨“量子赋能”种子增产增收?别让“量子”为骗子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