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年文学之星|周华诚:在山野间写下生活的诗与远方

潮新闻 记者 赵茜2024-04-21 07:57全网传播量10.2万
00:00
00:00

【编者按】

在当下的中国文学版图中,“文学新浙派”成为一道风景。在它不断生成、生长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浙江青年作家被看见、被吸纳。他们是浙江文学力量的未来。

为鼓励青年作家创作,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会同春风悦读榜组委会,从今年一季度开始联合发布“浙江青年文学之星·季度榜”,并设立“浙江青年文学之星年度人物”。4月20日,2024浙江青年文学之星·春季榜上榜作家新鲜出炉,他们是浙江青年作家丁小宁、周华诚、徐兆正。

今天,我们推出上榜作家周华诚的专访。 

4月20日上午10时,“看见·未见”第12届春风悦读榜文学沙龙在浙江文学馆举行,“浙江青年文学之星·春季榜”上榜作家名单公布,作家周华诚位列其中。

读者眼中的周华诚是丰富的,更是与众不同的,他进过机关,当过医生,还做过12年记者,体验过社会的纷繁复杂,也有过行万里路的自由惬意。

后来,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写作者,在厚重的时空场域和广袤无边的乡村上耕耘劳作,书写生活,创作出版了《春山慢》《寻花帖》《廿四声》《陪花再坐一会儿》等众多作品。

“我把这个奖项当做一个鼓励,我觉得对一个作家支持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读他的作品,感谢大家对我作品的支持。”

周华诚说,如果再重来一次,还会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感受生活的多元,也心向远方的辽阔,永远走在写作的道路上,“现在我创作的频率仍然比较高,我对自己也有要求,每天都得在书房里坐下来,写点东西,不管能写多少。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偏爱创作一些介入社会现实更深的非虚构类作品,我希望这些作品能更有效、直接地推动社会发展。”

【1】故乡是“第一现场”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是“漂泊者”周华诚的故乡,也是“写作者”周华诚的宝库。年少的他常在山野中奔跑、劳动,这些经历,孕育出他对自然的深厚情感,也构成了他文学的创作“母本”,“就像余光中诗中写到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很多作家写来写去,一辈子都离不开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家乡,浙江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写作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寻找离自己最近的东西,落笔于浙江的风雅、浙江的传统文化,最近10年我在做‘父亲的水稻田’,体现在创作中,就是传统的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我还写了德寿宫和浙江的廊桥,写下田、写乡村振兴、写草木滋味、一饭一世界。这些题材让我重新发现了浙江的美好。”

家乡的馈赠,让周华诚的作品带了几分难得的“泥土气”,“坐在书斋里吹空调的作家是无法发现乡村真实面貌的,他必须进入乡村第一现场,留意里面的人都在做什么,看当下乡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对真实性的重视,可能是创作中最难的部分。”

好在,这种难并没有“劝退”周华诚。2014年,周华诚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家种田,并于网上发起“父亲的水稻田”项目,包括水稻耕作记录和众筹两部分,他邀请城市人一起种田,挽留最后的农耕,“我曾是媒体人,有捕捉社会变化的敏锐嗅觉,所以才做了这个项目,呼唤城市里生活的人重新发现乡村价值、劳动价值,重新看待农民价值。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的文学作品都是以这种‘发现’为出发点产生的。到现在,这件事的意义也越来越多被显现出来。”

但他也指出,想要用文学推动乡村发展,效果非常有限,“大多数情况下,文学的力量都是微弱的。我们能做的,只是用文艺作品唤起公众对乡村的认知。希望更多写作者能够关注乡村,关注乡村在当下的发展、变化。”

【2】把创作融入山乡

周华诚说,自己的写作生涯里,有两个重要转折点。

第一是进入媒体,12年的从业经历,助推了他的写作,“因为这份职业,我更加关注社会现状,关注大时代中每一个小人物,关注他们的奋斗、努力和抗争,他们的苦痛爱恨,这种关注,为我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是2015年从媒体离职,周华诚回忆,此前他并没有真正进入文学领域,只是写了很多与文学相关的东西,“这种状态因为‘父亲的水稻田’有所改变,做了这个后,我的写作开始转向乡村振兴、传统文化。”

或许是做过记者的缘故,他从来不愁没有东西可写,也从来不愁素材会写完,“因为你会发现,生活如此精彩,社会发展如此热烈、蓬勃,有无数值得写的东西,我们需要挑选最感兴趣、最重要的题材去写。”

带着这样的想法,周华诚写下了一部又一部有时空纵深感的作品,有呈现古老廊桥隐秘之美的《流水辞》,还有展现厚重历史的《德寿宫八百年》,“这些古老的东西,在当下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独特的价值,特别值得作者去书写,我想,我们应该重新看待传统文化,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在这个时代的巨大意义。”

写了很久之后,周华诚才意识到,不知不觉间他已经靠作品收获了一大批读者,“让我惊讶的是,在出版大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我的散文集还能卖得不错,有的还被加印。”周华诚说,因为喜欢他的作品,一些读者还会和他联系,“这些对我来说都是鼓励,因为有这些回馈,写作时我会多一些动力。”

写了这么久,有没有什么创作的“秘诀”?周华诚说,阅读和写作,两者皆不可偏废。“我会大量买书、大量阅读。”周华诚说,他曾统计过,每个月买书的花费大概在几百元左右,每年大概会读一两百本书,“读的东西特别杂,有各种各样偏门书籍,这和我的个人兴趣相关。”

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也是周华诚的兴趣,他也时常奔赴远方,听形色各异的人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在周华诚看来,这比纯粹的玩更有意义。

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因此“冒尖”,这些年,周华诚的足迹遍布新疆、海南、温州等各个地方,“我曾穿越沙漠,在新疆油田采访油气工人,去海南热带雨林采访护林员,还有次去温州东面的海岛鹿西岛,碰到几十年前被分配到这里的老师。这位老师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可以说,他人生的前半段,都是为调出去工作而努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热爱这座岛,也越来越不愿意离开,在海岛呆到退休,之后办了公益学校。被他的经历打动,我写了《鹿西岛上,有位陈老师》,这是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在我看来,海岛上的生命状态是有张力、能打动人的,记录他们的故事,也会滋养我的人生。”

【3】静水深流还原生活

看过周华诚作品的读者可能有所体会,在浮躁的社会中,这位作家的文字有种难得的静意,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这是我始终在寻找的状态,我想,作家的文字与他的生命追求息息相关,读书和写作时,我的内心是非常宁静的。这种状态反映到了我的文字中。我曾在多个场合讲到,我特别感谢写作,如果没有写作,我的生活状态可能完全是另一种样子,我也不会去思考,去改变我的人生道路。我们需要在创作中反复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做得多了,反观到自己的人生,你就会对生活有新的理解,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比如,我最早是在医院里当医生,之后成为机关干部,后来又去做了十多年记者,去追寻我所认为的、更加理想的生活,这都是写作赋予我的。”

周华诚说,一个真正有理想的人,会按照他的节奏去生活,朝着他的目标走,不会浮躁,更不会顾左右而言他,“因此,如果觉得焦虑,找到目标是很重要的。”

目标之外,还要保持写作的定力,俗称“坐冷板凳”,“这个时代有诱惑力的事情特别多,既然选择了写作这件事情,你就必须忍受孤独、忍受面对写作这件事是否会成功的恐惧等等,但只要你坚持下来,这件事的结果就会自然而然地呈现于你的面前。”

最近,周华诚刚刚出了新书《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里面有两本书,分别围绕节气风物之美和岁时礼俗之美展开,“这两本书,都写的是中国人怎么过日子,我们经常说,生活需要仪式感,实际上仪式感都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在长久生活中慢慢积淀下来的,凝聚在时间里,让我们节日有节日的过法,节气有节气的过法,很有意思。有仪式感的生活,会让人觉得活在庄重和认真里,我想,每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人,内心都是有信仰、有精神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常常是忽略了传统之中的仪式感,让很多仪式消失了,这对我们的精神世界其实会有一些影响,影响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在形式上恢复这种过去的东西,而是去寻找传统文化里的精髓。”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