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翠竹正拔节。然而,相比闻名遐迩的苏堤与苏轼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距离西湖八十公里、同样是苏轼钟情而赋诗的一片竹林,就显得鲜为人知了。
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春,出任杭州通判的苏轼,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顺道去了寂照寺拜访慧觉禅师。在寺中,他俩同游绿筠轩,待见着一片苍翠欲滴的茂林修竹时,苏轼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这是一首杂言诗,借竹子以赞颂慧觉禅师的风雅高洁,批判物欲俗骨,警示缺乏风节之人。
诗篇以引用魏晋时期王徽之生性喜竹的典故开头,一连六句皆为精辟议论。七、八两句笔锋一转,引入旁人对以上观点的某种看法,即旁人看到了他苏轼所说的这些话,可能会戏谑玩味的问一问,这是高明之语还是痴妄之言?而这个“旁人”正是前面说的庸俗之人,他们为人世故圆滑,即使发表看法,也只会用模凌两可的语气,绝不会在辩论时用肯定或者否定来给自己树敌。
最后两句是苏轼的反问:这世上哪来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大嚼,语出三国曹丕《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有的是想当扬州刺史,有的是愿多置钱财,有的是想骑鹤上天,成为神仙。其中一人说:他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
查阅杭州市民政局官网,方知:绿筠轩,据乾隆重刻康熙《於潜县志》卷一“舆地志”记载:“绿筠轩,即金鹅山巅,平五亩余。”海拔140米的绿筠轩旧址,现为杭州市临安区下辖於潜镇一处承袭千年历史文脉的文化主题公园。
苏轼写竹画竹居于竹,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写透了竹子的气韵风骨,也写尽了他一生的跌宕浮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40年的从政生涯,经历了太多风波,大半辈子虽都在贬谪中度过,但皆能以博大的胸怀坦然处之,从容面对。无论身处顺境还是困境,不改初衷,不忘为官之本,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凡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爱戴感念,且世代相继。
他常以虚竹感怀,节制克己,在日常点滴的养成中培护竹之情怀,追求竹之境界,呈现竹之风雅。他的一生,是奉献,是勇气,是真挚,是热爱,是豁达,是参透,是执着,是追求……当从苏轼锐变成与自己和生活和解的东坡居士,其一生所展现的浩然正气,犹如天地间一株奇竹,铮铮铁骨苍劲挺拔。
东坡的名号不仅是一个记忆,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种蕴含艺术、思想、信念、习惯等深邃的哲学精神,是一种积淀深厚的历史智慧、思维(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怎样激活这般传世不朽的文化基因,是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文旅课题,也是一个时代命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
葳蕤陈风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