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我天生对文科不太感兴趣,所以高一时很多文科作业都直接扔给AI了。”在广东省揭阳市读高二的黄毅,分享了使用AIGC帮助自己写作业的经历。近年来,随着ChatGPT等模型的快速迭代,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逐渐成为大众广泛关注的焦点。当人们的关注焦点还停留在大学生用AI写论文的利与弊时,“AI+作业”却提前一步进入了中学课堂。
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不断对教育产生冲击。“AI+作业”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问题,它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学习工具。通过AI技术,学生可以快速获得作业答案和解题思路,特别是在文科作业中,AI能够提供大量的文本参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AI系统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但是,“AI+作业”进入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隐忧。一是过度依赖AI技术可能会削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可能会习惯于直接获取答案,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如果把AI单纯当作偷懒的工具,那么它一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甚至是智力发展,“AI+作业”存在重蹈拍照搜题软件覆辙之虞。二则是隐私和数据安全也需要引发重视,学生的作业数据和学习行为可能会被收集和分析,如何确保这些信息不被滥用,无疑是一大挑战。
由此可见,“AI+作业”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看使用的人。受访的不少高中生表示,只要会用搜索引擎,就能找到简单好用的AI“作业帮手”。合理使用能为学习提供极大方便和助力,反之则会贻害无穷。AI生成的答案大多只是“堆砌出来的知识点”,无法提供详细的解题思路,有不少学生养成“有问题找AI”的习惯后也意识到对自己学习的实际帮助不尽如人意,并主动开始“去AI化”了。
科技的进步无法阻挡,但AI不能变成学生偷懒耍滑,逃避学习思考的工具。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作为拍照搜题软件升级版的“AI+作业”,也应该进行相应整改和规范。
不过,面对数字时代对教学带来的挑战,一禁了之既不现实也不理智,合理引导妥善利用才是关键所系。教师可以通过优化作业设计,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思考,让坐享其成的“AI+作业”失去用武之地,倒逼其转型升级。
伴随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教育如何拥抱新技术已然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有专家甚至预测,技术融入教育将会经历“初步建设应用”、“广泛深入应用”、“深度融入形成沉浸式体验”等三个阶段,最后因为旧体系无法装下新思维,将形成一种全新的体制变革。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很多新技术基本停留于浅表应用层面。以“AI+作业”为例,其只是将目光瞄准了学生解题的“刚需”,并没有对解决教育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探索。AI技术的利用不应该只停留在“作业本”上,教育工作者和技术开发者应当共同努力,使其以一种健康、有益的方式服务于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