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108亩鱼塘,桐乡这个90后当上“塘主”

潮新闻 共享联盟·桐乡 汤书睿2024-04-14 22:18全网传播量2416
00:00
00:00

正值初春,大麻镇海北圩千亩水产园内,泛起粼粼波光。一大早,沈佳明在一排排鱼塘间巡查,衣服上渗出汗渍。

“现在气温比较低,甲鱼还在冬眠期,都沉在泥底哩。”兜起池水,沈佳明仔细观察,“甲鱼对水质要求高,时不时就要检查水质是否超标,眼下正是出苗的关键期,可不能掉以轻心。”

大麻镇坐拥桐乡第一大漾“白荡漾”,是出了名的“水产大镇”,白荡漾的水,滋养出一批以“海北圩”为代表的的本地生态甲鱼品牌。父辈养鱼“看天吃饭”, 沈佳明却想来点“不一样的”。

“不一样的”故事,从承包108亩鱼塘开始。

2012年,90后沈佳明大学毕业返乡,投身父亲折腾了一辈子的水产养殖业,成为了一名新农人,专注中华鳖、鲈鱼鱼苗的繁育养殖。

彼时,海北圩的甲鱼养殖经历了多年发展,已经小有名气,但本地甲鱼苗种基本靠外地引进,而饲养成年甲鱼周期很长、风险高,加上行业竞争激烈,亟需找到一条发展的新路子。

“做种苗,提品质。”返乡第一年,沈佳明和父亲承包起108亩鱼塘,成为“塘主”。与父辈传统单一的养殖销售模式不同,沈佳明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新品种的选育和新技术的引进上,从甲鱼苗种孵化的第一道工序开始,开启了养殖业的第一步。

“发展产业,光有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得有技术。”沈佳明一边查阅相关书籍,一边隔三差五请教镇里的农技人员,还经常跟着市农经局的培训班走出去学习“取经”。就这样,沈佳明渐渐掌握了过硬的甲鱼孵化专业技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孵化养殖方法,甲鱼孵化率更是从以前的50%提升到90%。

在和专业技术团队的合作下,沈佳明还带领合作社开展温控技术提高中华鳖雄性率的研究项目,使雄鳖孵化率提高26.9%,人工养殖甲鱼获得了重大突破,养殖培育出的中华鳖苗种也成了抢手货。

如今,种鳖场每年向园区社员提供优质甲鱼苗种100余万只,带动园区养殖面积1040亩,形成了集中华鳖苗种繁育、规模化养殖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先后获得桐乡市、嘉兴市、浙江省示范性家庭农场,获得3项新型实用型专利发明。

养好了“生态鳖”,沈佳明还把养鱼“玩”出了新花样。

2017年,沈佳明开始尝试“跑道养鱼”养殖模式,把传统池塘养鱼和流水养鱼技术有机结合,改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为动态循环流水的“生态式圈养”。

次年,建有10条跑道、占地100亩的冲浪鱼养殖基地建了起来。养殖过程中,鱼被圈养在跑道内,跑道一头的“推水增氧”装置让塘水实现循环流动,带来氧气和食物;另外一头的吸污装置则时刻收集鱼粪残饵。

而经过长期冲浪的鱼,体型变得修长,肉质更加鲜美,品质得到提升。有品质就有了销路。每年夏季新鱼还未上市,农场的“冲浪鱼”就销售一空,年年都能卖出好价格。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沈佳明还依托大麻海北圩水产专业合作社,把“跑道养鱼”的养殖新模式设立“共富鱼塘”,每年为园区农户提供免费鱼苗、饲料和养殖技术指导等服务,实行与农户共管、共养和统一销售,最后将利润平均分配到农户手中。目前,通过“跑道养鱼”模式,每年鲈鱼产量达10万斤以上,带动园区年产值提升200多万元,带动120多名群众平均年增收3.6万元。

11年的鱼塘创业经历,让沈佳明从一名大学生变身成为大麻海北圩水产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桐乡市大麻佳明水产农场场长,也让他对“新农人”有了新的理解,“这是集‘研发+运营+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型职业。”

再过几个月,“富硒甲鱼”的试验研究将走出实验室,400平的鲈鱼阳光大棚循环池也将建成,沈佳明也将迎来他作为新农人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我们要创建未来省级良种场,力争让产值翻一番,打响我们海北圩水产这块‘金字招牌’!”。

在现代农业的思维模式下,一批又一批像沈佳明这样的高素养新农人投身农业,昔日的“汗水渔业”正朝着“智慧渔业”加速蜕变……

相关新闻
这粒红米在桐乡公交车上走红 背后有啥故事?
桐乡这个地标不得了 10米大货车直接开上7层高楼
桐乡202亩的重大项目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