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知名儿童早教连锁品牌金宝贝在全国多地掀起了闭店潮。4月13日,央视新闻曝光称,金宝贝闭店跑路背后有一群“职业闭店人”,他们往往以“第三方”的身份出现在善后工作中,而一些“职业闭店人”还会在闭店前进行优惠促销,赚到最后一波充值后再消失。
据报道,从去年开始,金宝贝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门店都经历过相似的闭店风,突然闭店,且闭店前仍在密集推销。最近一次则是在今年3月份,江苏南京的3家金宝贝门店突然同时关门,其中不少家长表示自己一节课都没上,甚至在闭店前几天,仍有家长收到销售的推销信息。闭店后,有代表金宝贝负责后续安置的工作人员向维权家长出具了解决方案,其中一套方案是预计还款时间为30年。
而在杭州金宝贝的消费者也正面临闭店难题。一位网友告诉记者,他家孩子在今年2月初购买了杭州来福士金宝贝9300元的课程,上了五六节课后,3月28日发现该店已倒闭。他将自己的经历发在网上后,有网友回复称,闭店前几天还接到过电话问要不要报名。
金宝贝店面 来源:央视新闻
“职业闭店人”到底是谁?央视新闻解释称,“职业闭店人”是指帮助经营不善的公司计划好关店、跑路方法,并接手处理后续维权问题的群体。
潮新闻记者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搜索“闭店人”等关键词,找到不少自称能提供闭店业务,其中一位更称能提供“帮助0退费、0投诉,教培机构关门”服务。有一位“闭店人”则发文表示,“闭店业务”是帮校区合理闭店的一种方式,他提到闭店有合理和不合规两种,合理闭店就是会找到承接的校区;不合规闭店,就是会在闭店前大量回款、大量招生,对原价课进行折扣,交完学费没多久学校就关门,且没有任何补偿措施,甚至将法人换成“职业背债人”。
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职业闭店人”的截图
其实,在金宝贝的闭店潮案例中,确实能隐约发现“职业背债人”的身影。
据企查查显示,北京金宝贝、天津金宝贝、上海金宝贝运营主体的法定代表人均为一名叫陈雄生的男子。陈雄生的履历显示,他自身有司法诉讼4条,均是天津和北京金宝贝相关案件,而他的关联提醒共有887条,也都与北京、天津和上海金宝贝的运营主体相关。央视新闻消息称,陈雄生是广东惠州惠东县某村一名53岁男子。
企查查搜索“陈雄生”的信息截图
作为运营主体,闭店前毫无预警变更法定代表人,真的能逃避法律责任?面对专业的“职业闭店人”,消费者到底要如何维权?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若真如新闻所言,公司变更法人代表,关门跑路,并不意味着‘关门大吉’,原经营主体是仍然需要承担责任,受到法律约束,赔偿消费者的损失。”《民法典》第六十一条规定,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即使法定代表人变更,法人即公司需要承担的责任一点不会少,如果变更法人代表的行为是为了逃脱债务、规避责任,那么原运营主体仍然需要承担责任。“若是原运营主体与职业闭店人合伙进行欺诈,坑骗消费者钱财,那将面临刑事诈骗罪。”
针对“职业闭店人”到底是否合法合规,付建表示“职业闭店人”的操作手法涉嫌恶意逃避债务、规避法律法规、具有欺诈属性,是违法行为。同时,不少职业闭店人在闭店前还会宣传营销,继续敛财,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涉嫌诈骗罪。
其实,在生活中,消费者经常会遇到“预付式消费”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提前消费,在健身、教育、美容等行业里尤为常见。“预付式消费”即消费者为了购买某种商品或者享受某种服务通过预存一定的费用,发放会员卡,享受会员资格,之后通过按次或者按期消费的一种消费模式。
但付建坦言,随着新型的预付费模式越来越受欢迎,相伴而生的法律问题也应运而生,但因为相关法律规范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预付式消费”实则乱象横生。
付建提到,目前,关于“预付式消费”的管理规划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只有一条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条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针对预付制消费中的霸王条款、办卡容易退卡难、泄露隐私等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征信监管力度,加大违法侵权成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付建表示,消费者若遇到类似情况,可以先和原运营主体及职业闭店人协商解决方案,若协商不成,可以申请消费者保护协会和工商部门介入,也可以向法院提起集体诉讼,若涉嫌刑事犯罪,还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