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第12届春风悦读榜出炉。即将到来的4月19日,获奖作家们与李敬泽、阿来、毕飞宇、艾伟、欧阳江河、杨念群、乔叶、毛尖组成的评委团,以及全国各地的书业大咖,将相聚杭州的颁奖盛典,与读者直面交流。
在年度榜单出炉的同时,潮新闻记者也将奔赴全国各地,带着读者的好奇和关注,到获奖作家的创作生发地和他们一一对话,相关的深度对话和视频专访将在潮新闻客户端和钱江晚报人文读本上陆续推出。
在这一个月的采访中,潮新闻记者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它有时看似与写作和阅读无关,实质又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我们想分享这些“发现”,甚至有点迫不及待。
成都难得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如约到了春风悦读榜女性奖的获奖者易小荷在成都租住的小区。
到成都约易小荷,她说,“我把我爸爸叫过来”。
我就想,这个爸爸,一定是易小荷“特别重要”的人物。
她接上我们后,先是跟小区里的一只小橘猫打招呼,说昨天才喂过它,又遇见小区里一位老太太摔了一跤坐在地上,她和小区里的几个阿姨一起,等确认老太太的女儿马上会过来,才带着我们上了楼。
一进家门,一只社牛狸花猫立刻来迎接,还有一只羞答答的社恐胖橘欲躲还休。
易小荷和她的“社牛”猫。
过了一小会儿,小荷的爸爸笑呵呵地进来了。
等我们在她家拍完,小荷带我们去“樱园”,爸爸和她告别时,小荷说中午不回爸妈那里吃饭了,但顺便把第二天要吃的菜“点好了单”,让妈妈做。
这样一个“娇娇女”,却为了写作,在“盐镇”租房子生活了一年,这阵子又为了下一本非虚构之作,来来回回大凉山区,吃的苦更多。
易小荷和爸爸很亲,看得出来,爸爸对她的人生影响很大。爸爸是老师,也是诗人,曾经出版过诗集《我也曾经年轻过》,其中对四川女性的生命描写,在女儿脑海中刻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没想到长大后,她真的走进了仙市镇,走进一群女性的生活。
仙市镇,从成都坐高铁要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因为易小荷第二天晚上就要离开成都,我们打消了跟她再去一趟仙市镇的计划。仙市镇早已在她的笔下真实且活灵活现。
据说《盐镇》出版后,有不少读者去仙市古镇打卡,间接带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人流动起来,总会有更多的奔头,对这一点,易小荷是欣慰的。
爸爸也特别为这样的女儿骄傲。易爸爸跟我们说,女儿的书出版后,现在那个陈婆婆过得可好了。总是有人去看她,给钱帮助她。
去成都见易小荷之前,《盐镇》的编辑杨晓燕正好来杭州,我们见面,说起小荷,她跟我说了个故事——
2017年,媒体人易小荷创业,做了让人惊艳的公号“七个作家”,七个作家每周每人一篇稿件。好不热闹,好多出版社找过来。杨晓燕也是其中之一。
后来“七个作家”没做成,公号也不存。但杨晓燕做了易小荷。2017年底,易小荷的处女作《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出版,虽然没有激起多少水花。
也是2017年,小荷做了文学公号“骚客文艺”,广邀天下作者,自己也捉刀,写了好多文。那时杨晓燕就怀疑文学公号的变现能力,但也不敢说,心疼又佩服地看着小荷带着团队忙忙碌碌。接着他们又做了一个历史号“搜历史”。
2021年6月,“骚客文艺”与读者告别,小荷创业失败。
但易小荷受朋友鼓励,回到故乡,在自贡附近的小镇仙市,住了一年半,没有收入,条件艰苦,她采访了100多个仙市的女性,选了12个,按长幼排序,辑为《盐镇》。
《盐镇》第一次书写乡镇女性的生活与命运,她们的命运里,有很多人不了解的中国。
“小荷把作品交到我的手上时,就反复和我说,这是我的命。对于这个题材我本能地很喜欢,因为它的内在关怀。无论销售如何,它都是我全力以赴要去做的书。”杨晓燕告诉我。
杨晓燕又说:“我们最初相遇在丽思卡尔顿的咖啡厅,小荷的时髦让我惊艳;在她租住的房子里,我们彻夜长聊,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她请我吃上海最好的早餐,吃很贵的自助餐,以及挥霍般地请我吃自贡菜,请我采耳,她的义气和豪爽可见一斑,只有我知道,她兜里没啥钱。可她总是说,我还有稿费的,对吧?
生活如波涛,永远翻滚向前。这是杨晓燕对易小荷最初的印象。
易小荷家的猫。
易小荷喜欢的书。
在成都,我们看到了一个都市日常生活里的四川姑娘。在“屋顶上的樱园”,我们也没有能够成功抢到买单,小荷不由分说地请我们吃了特别好吃的川菜。
小荷并没有停步于“盐镇”,她给我看手机里存的她要去田野调查的山区的图,她说,她依然要去山区,完成下一步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