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来丨本硕博贯通培,40岁的竺可桢学院培养了什么样的学生

潮新闻 记者 何冬健2024-04-11 13:50全网传播量71.9万
00:00
00:00

以知名校友冠名的院系或者班级,在高校中算得上是一种传统、一种致敬。

4月11日,即将迎来40岁生日的浙大竺可桢学院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学院已设立多个本博贯通培养平台。

截至目前,竺可桢学院本博贯通长周期培养的学生占比近50%。

“本博贯通,长周期培养”,对家长学生来说,可谓是吸引眼球。

2023年,浙大竺可桢学院顺利完成了首届“强基计划”学生本研转段工作,89%的学生选择了攻读博士,其中,本专业领域深耕占八成,交叉创新领域占两成;

浙大校园内的孙中山像 记者 俞碧寅 摄

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在混合班、求是科学班等培养平台启动了本博贯通试点项目,完善“3+1+X”本博贯通培养模式,设立专项培育基金,为两批 100余名学生构建“一生一案”的长周期培养方案;

面向培养引领未来的农业科学家,首批遴选了30名对涉农学科具有浓厚兴趣且立志未来从事涉农科学研究的优秀本科生,成立整建制本博贯通的新农科实验班;

……

当前,竺可桢学院聚焦青年人才混合类的拔尖和基础学科类的拔尖,共设七个培养平台,覆盖了浙江大学文理、工、农、医等13个门类的所有专业。

正在赏花的浙大学生。浙江大学 提供

混合班、人文社科实验班、医学实验班(八年制)、新农科实验班、图灵班、求是科学班(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地质学、汉语言文学共8个班级)、强基计划班(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工程力学、化学、生物科学、生态学、基础医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共10个班级)……

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平台名字,蕴含着浙大对竺可桢老校长的怀念与致敬,也喻示着浙大对青年学子胸怀祖国、民族的无限期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从1984年浙大创立混合班(竺可桢学院前身),到2000年正式成立竺可桢学院,浙江大学探索拔尖人才自主培养已走过40个年头。

梳理浙大竺可桢学院长长的校友名单,13000多名优秀学生从这里出发,涌现出100余位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为代表的学术领军人才、10余位在国家重大工程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领军人才和60多位上市公司或独角兽企业实控人等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引领者。

浙江大学校门。浙江大学 提供

就在上个月,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搭乘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使我国离实现2030年载人登月目标更进一步。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就是竺院混合1988级校友宋征宇。

回忆起在浙大的生活,宋征宇心潮澎湃:“浙大的‘求是’学风让学生们受益无穷,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任何事业上都是无往而不利的。”

1988年,宋征宇从老家江苏省靖江县中学毕业后,因为成绩突出,免试进入浙大竺可桢学院混合班学习。面对混合班这群高材生,学校采取了“挫折教育”——高强度的学科训练、高难度的考试。两年之后,班里只剩下一半的同学。“我是跌跌撞撞留了下来。”宋征宇笑言。

但正是这种挫折教育,造就了如今遇到困难从不言弃、不断深耕技术创新的宋征宇。“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发展自主研发的技术,可能会遇到很多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挫折,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教育,很可能就会陷入自我怀疑的囹圄。”

可以说,竺可桢学院磨砺了意志品质,拓宽了胸怀格局,培养了健全人格,在青年人才成长的道路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浙大校园内的竺可桢雕塑。图源 视觉中国

在浙江大学本科新生指引官网上,列举了混合班面试曾经提问过的问题:

一分钟自我介绍(中英文均可);

描述并解释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数学的现象(定理,函数,etc.);

用英文回答人工智能在未来教育中的作用;

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国内外大学的评判标准有什么区别(英文作答);

怎么用化学方法推测火星上是否存在过生命?

一个全封闭的船 如何判断是静止还是在匀速直线运动

为什么不定义根号i?

这些问题,正是为了选拔一批学术志向坚定、勇于探究高深学问、承担远大使命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师生共上思政课。浙江大学 提供

在竺可桢学院,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热情和质量都非常高。我们好奇地想知道,学院是如何培育学生科研兴趣的呢?

竺可桢学院常务副院长葛坚教授说,第一,学院建立了有1000多位的博士生导师组成的导师库,其中国家级人才的占比就超过了60%。由这样一批高水平的导师来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并且把它列入到了学生第一课堂的培养方案中,使得科研训练成为本科生的常态化课程。

比如,竺可桢学院按照“顶尖、相对年轻和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原则,推动54名求是讲席教授为代表的顶尖人才和长聘教授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人才探索组建“教授学术小组”,120余名优秀学生加入导学团队,让学生在名师引领下开展长周期、个性化的导学培养。过去一年,学校有15 名本科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项目,其中竺可桢学院学生有10名。

第二,对于科研热情特别高涨,尤其是科研潜质特别强的拔尖学生,竺可桢学院探索揭榜挂帅的机制,定期发布深度科研训练项目,由学生自主申报,在高层次人才导师的亲自指导下,来组织实施。截至今年,学院共发布三批77项项目。

实验室设备。图源 视觉中国

第三,学院设立了多层级的科研训练专项经费,以实实在在的奖金激励学生,为学生们开展训练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另外在学生评价当中,学院突出长板评价,鼓励学生发展长处和优势学科,比如十佳荣誉学子等,专门激励在科研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优秀学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16)
潮客_wca3ki · 2024-04-11 20:21 · 浙江杭州回复
为国家培养人才
李昌明 · 2024-04-11 18:09 · 浙江杭州回复
竺可桢学院的学生真是人才辈出啊!
潮客_226qh4 · 2024-04-11 16:21 · 浙江杭州回复
为国家输送了那么多杰出人才
潮客_w6guh5 · 2024-04-11 16:21 · 浙江杭州回复
学院的教育方式真是超前,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超一流的
潮客_zecqhz · 2024-04-11 16:06 · 浙江杭州回复
为学生的未来打下了坚实基础
潮客_24qwce · 2024-04-11 16:06 · 浙江杭州回复
培养出那么多杰出校友,真是了不起
青春小跑车 · 2024-04-11 15:50 · 浙江杭州回复
科研训练成为本科生的常态化课程,这太超前了吧,但效果肯定很赞
荆晓慧 · 2024-04-11 15:20 · 浙江绍兴回复
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杰出校友涌现
在下徐四郎请安 · 2024-04-11 15:19 · 浙江杭州回复
竺可桢学院面试问题那么难,能进去的肯定都是学霸中的战斗机!
潮客_dsj8hq · 2024-04-11 15:19 · 浙江杭州回复
宋征宇校友总设计师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真是给母校长脸了
花花的世界 · 2024-04-11 15:19 · 浙江绍兴回复
挫折教育,听起来挺狠的,但效果也真好啊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