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饱受精神障碍困扰的王某和李某,在接受系统性的康复治疗和职业技能培训后,成功入职义乌市廿三里街道一家福利企业,实现了从依赖社会援助到独立创造价值的转变。
义乌市是浙江省“精康融合”工作试点县市,为深入推进“精康融合行动”,义乌市民政、财政、卫健、残联于去年底联合下发了《义乌市“精康融合”实施方案》,目前已在廿三里街道、佛堂镇为147人开展了精康服务,推荐就业7人。
送医下乡走基层 专家指导促提升
日前,市民政局结合浙江省精神卫生“百千万”服务基层行系列活动,联合残联、精卫中心、义乌市康复医院邀请了浙江省精康专家到义指导精康工作,并针对部分患者家属、精康服务工作人员、社工讲解了如何照顾和疏导精神疾病患者的讲座。
讲座上,专家分享了关于精神疾病患者照顾和疏导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同时,专家组亲赴廿三里街道精神障碍社区服务中心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义乌市“精康融合”工作的运营模式、康复效果及社会服务等情况。在听取介绍后,专家组对廿三里街道精康服务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表示高度赞赏,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宝贵建议。
专家组指出,义乌市所推行的“助力康复对象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理念和工疗的康复服务,正是精康服务工作的精髓所在,通过提供集中康复和上门康复全方位的康复服务,不仅帮助康复对象恢复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减轻家庭负担,实现自我价值。专家组建议,中心可以进一步加强与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合作,形成更为紧密的康复支持网络;同时积极深化工疗特色模式,探索新的康复技术和方法,更好地满足康复对象的需求。
精准服务有温度 康复活动暖人心
日前,为增进精神康复者与社区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推动康复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廿三里街道社工站在精康服务中心精心策划了一场“清明节精康融合”主题服务活动,邀请了15位精神康复患者参与其中,共享节日温馨时光。
活动伊始,社工与康复患者们进行了亲切而深入的互相介绍,通过分享各自的生活经历与康复历程,营造了友好和谐的氛围,使彼此之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接纳。接着,一场生动的手工制作环节热烈展开,社工带领康复患者共同制作寓意吉祥如意、祈福平安的“龙灯”。在“龙灯”制作完成后,康复患者品尝了社工准备的清明粿,社工向康复患者讲解了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孝亲敬祖和生命尊重的文化内涵。
廿三里街道作为试点镇街,精康服务中心设有多个功能区域,包括康复活动室、心理咨询室、技能培训室、工疗室、快乐田园等,根据患者不同需求,市民政局联合市卫健局相关部门组织医生和社工通过疾病认知管理、家属情感支持、文娱体育康复、社交技能学习、社会功能康复、职业技能培训等全方位服务项目,开展针对性强、跟进密度高、辅导目标明确、问题介入深入的个案服务。累计为42名患者提供了康复服务,其中有2名患者通过康复服务后推荐就业。
职业康复减负担 融入社会见成效
“现在每月固定收入达3500元,我们能够走出疾病阴霾、重新融入社会,离不开廿三里精神障碍社区服务中心的帮助。”康复患者王某和李某告诉记者。
职业康复是精神康复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主要采取职业劳动的方式,减缓精神障碍患者精神衰退的情况,逐步恢复精神障碍患者的职业技能,提升患者的自我价值,促进患者回归社会。
据了解,两位康复患者曾分别面临三级和四级精神障碍带来的巨大挑战,他们不愿在家中无所事事,虚度时光,想要担起家中经济重任,曾尝试应聘保安、服务员、社区清洁等低门槛职位,但因精神障碍导致的情绪不稳定,屡次与工作失之交臂。家庭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精神障碍社区服务中心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在廿三里街道精神障碍社区服务中心的精心照护下,他们通过心理疏导、职业技能培训及工疗项目逐渐改善病情,积极参与户外文体娱乐培训、志愿服务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来料加工等活动,最终实现了稳定就业,再次融入社会。
社工告诉记者,四月初的回访中,他们的精神状态有了极大地改善,对生活重拾了希望和信心。值得一提的是,王某和李某在进入企业后并没有停止参与集体康复活动。他们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其他精神障碍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勇敢参与康复训练,就有可能战胜内心的障碍,重拾信心、回归社会。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1+14+X的精康服务体系,为更多的精神障碍康复对象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给更多精神障碍患者带去希望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