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从古物感知历史

——读《故宫的古物之美》

潮新闻 黄岚2024-04-11 08:41全网传播量1343
00:00
00:00

我手头的这本《故宫的古物之美》,作者祝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2023年3月第3次印刷)。书中主角是故宫收藏的古物,是从多达186万多件古物中挑选出来的部分精美藏品。

以时间为线,精选每个时期每一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物品,来说明作者的观点:每一个朝代都有他独特的个性。全书共18章,从夏商时形体巨大的青铜器,到秦始皇时的兵马俑,转而至汉代的放置案头的香炉,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完美冲击。从汉代时发现的竹简,这个具有文字记忆功能的物品,改变了历史的脉络,到魏晋时的图画,让人看到了文学艺术知识的传承。从晋末的宫廷梳妆镜子、南北朝时的军中炊具鐎斗,到唐代时的战马,让人嗅到了这300年间动荡的社会与连年战争的气息,感受到那个时期人们的脆弱与无奈。从色彩鲜明的唐三彩和造型丰腴的人物,让人感受到了华美大度的气息。而后宋代时的瓷器,虽精美却让我想到脆弱一词。一直到明代漆器,清末的印与书画,有内敛的品质。看到一件古物,它所包含的信息就散发出来,与文学一样记录了那个年代的信息与情感。从物品中就能看到历史的脉络层层展开,每一个时代都各具特色,每个朝代的文物与这个朝代的气质密切相关,我最喜欢唐代的文物,有一个“大方”的气质,又因为武则天这个女皇帝的存在,好多文物,有明显的女性气质,这种张扬而包容的气质让人回味无穷。

历史的传承体现在文字的记载中,更体现在人们的接力相传中。从大概公元前2200年夏朝建立至今,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都有确切的证据。在这五千年的发展中,时间、战争等都是对文明最具破坏力的因素之一,其中人为的因素更显破坏力。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不知有多少文明的载体遭到毁坏,背负千古骂名的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多少文字的缺失。在第七章《绝处逢生》中,一幅《伏生授经图》记录的伏生故事,告诉人们用他的智慧为我们保存了一部《尚书》。据说公元前213年,统一中国的秦始皇要统一思想,焚毁除《秦史》外的列国史记,下令焚烧除医、卜等实用书籍外的民间私藏书籍,像《诗经》《尚书》也在此列。非常可惜,那些文字上的历史,随即消散,丢失了文字的记录,一切变得那么模糊。比如800年的楚国史,从此隐藏在云山迷雾中,要考证谈何容易。而伏生,就做了一件拯救文字的大事。在这样危急关头,他将一部《尚书》封到墙壁的夹层中,从而逃避了被焚毁的命运。而事实上,若不是秦王朝的短暂,不是伏生的长寿,那么这部书的命运仍是不确定的,仍是会归于虚无的下场。所幸汉王朝建立了,在伏生年逾90岁时,等到了汉文帝刘恒的抢救。庆幸的是,打开墙壁,《尚书》仍在;可惜的是,毁坏严重。于是伏生凭着记忆口述,由晁错记录下来。看,画上的伏生,须发苍白,瘦骨嶙峋,盘坐在案几后的蒲团上,右手执卷,左手指点着,嘴唇微启,似乎在说着什么。这真是了不起的传承,他用一己之力,为我们留下一部《尚书》。这是我们五千年文化文明得以继续传承没有断绝的证明,正是有了这样千千万万不怕丢掉性命的读书人,才让中国历史流淌不尽。在这个地球上,别的文明相继陨落,而我们从历史中走来,仍将继续下去。

翻开本书,欣赏古物的精美,感知每一件古物的厚重历史,既让人震撼,也让人自豪。以青铜器为例来作一个小小的说明。我国留下的青铜器种类多,数量巨大。我们知道,要留下千年的古物,实在太不容易了。传说中的大禹九鼎已经消失在历史云烟中,只能从现存出土青铜器中去推测了。如今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铜器多达1.5万多件,先秦时代的,就差不多有上万件。本书列举了商代后期的田告母辛方鼎、小臣缶方鼎、或鼎、兽面纹扁足鼎,西周的颂鼎、克鼎等,还有觥、爵、角、觯、尊等各种酒器,非常讲究,功能丰富,充分体现了礼仪世界。留下的青铜器制作得非常精美。我常疑惑的,古时候人们是怎么将青铜器造得如此完美的。其造型有实用性,更有艺术性。即使是对着图片,每一件精美得让人百看不厌。也不知他们是如何做到如此的高科技,单看古人在青铜器上留下许多不同的纹路,如饕餮纹、蟠龙纹、龙纹、虬纹、犀纹、鸮纹、兔纹、蝉纹、蚕纹、龟纹、鱼纹、鸟纹、凤纹、象纹、鹿纹、蛙藻纹……似乎差不多,区别甚微,但仔细看去却个个不同。我想即便是现代,也不一定想得出这么多的纹路来,更不要说制作差别细微的青铜器了。

本书插图完美,单看图片上的古物,是一种美的享受。顺便在一件古物上读到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那更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在第八章《命若琴弦》中,介绍了一组竹林七贤的古物,有《竹林五君图》《高逸图》《竹林七贤图》、竹雕竹林七贤图香筒等。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竹林七贤?因为他们已经成了人们追求完美精神世界的象征,通过对古物的记录,让后人看到这种内心平静的美好。我想,阅读本书,正是享受这种美好的时刻。它提醒我们,在我们不停对外部世界探索的同时,在我们内心深处,也有一场探索,克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搞清我们内心的渴望,是多么重要。通过阅史知之,从而珍惜当下。(本文图片,来自该书插图。

作者简介:黄挺女,笔名黄岚,浙江慈溪人,法学硕士,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天文学会会员。著有《黄岚诗钞》《诗心游踪》。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