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儿子充值游戏父亲自扇耳光,表演式教育难为了孩子

    潮新闻 特约评论员 吴琼2024-04-11 08:21全网传播量1847
    00:00
    00:00

    视频截图

    近日,“男孩玩游戏充值上万元,父亲连扇自己耳光”视频高挂热搜。视频中,一男子怒称其子玩游戏10分钟充值6000余元,并以“子不教父之过”为由抽自己耳光。之后,该男子领其子去网易公司门口再次录制视频,提出质问“网络游戏为什么害了我们的孩子,你连9岁小孩都不放过”。在后续采访中,该男子又表示要联合学校与警察一起教育自家小孩。

    关于男孩玩游戏这一行为,我们可以采取多重表述,如“男孩玩游戏”、“男孩在家里玩游戏”、“男孩在家里用父母的手机玩游戏”、“男孩在家里用父母的手机充值玩游戏”。但无论哪种表述,其所指称的行为都属私人事务范畴。涉及私人事务的教育,无论父母采取何种态度或何种手段,都应在私人空间展开,因为这涉及到未成年的隐私保护以及个人情感的呵护。这起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男孩父亲为了将学校、警察、游戏公司一并拉入其私人事务,利用网络聚光灯,结果将自己的小孩完全暴露在了公共场域。

    整个过程,小孩的面目未加任何遮掩,清晰可见。从网络流出视频可以看出,男孩始终处在一个“网络受刑”的舆论环境下,其眼神焦虑、慌张、扑朔迷离。从旁观者角度看,这种“公开示众”的教育方式近乎残忍。不知道其父是否想过:孩子回到学校之后,会不会受到其它同学的指指点点?当男孩看到网络上有人对自己非议时,精神焦虑怎么办?如果小孩因此事受到欺凌,还是否敢向他坦白以求保护?

    人类之所以会将生活分成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是因为人有多样而细腻的情感体验。作为个体,人总是希望以正面、积极的面貌示人,隐藏起自己柔弱与脆弱的一面。这一意义上,教育分化出了公共教育与私人教育。公共教育以社会强制力为基础,通过惩罚手段迫使个体遵守社会规范以及公共伦理,但公共教育不能代替私人教育,因为私人教育以个体互信为基础,通过个体间互动达成情感共识以及行为上的契合。但是,此次事件中的父亲“反其道而行之”,其将私人教育公共化,带来的结果可能是:断绝了其子今后向其真实表达个人意愿与情感的机会。

    网络既能使资讯的流通更便利,也会将法律意义上的公私界限变得模糊。但是,网络无法抹杀个体心理意义上的公私之分,因为人的心理结构有其不可动摇的生物学基础。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私人与公共之间的屏障,当父母勇于承担自身责任时,孩子能得到最好的呵护以及最强的示范,但当父母将自身责任抽离,将其抛在公众评判目光中时,孩子的安全感与自信感也会顷刻间崩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