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山红》《军港之夜》《沂蒙山小调》……一曲曲悠扬的旋律,从一个个葫芦丝中吹奏出来,在偌大的文化礼堂里飘荡,引起现场观众的合唱和掌声。
这是近日南湖区新丰镇丰南社区“丰之南”葫芦丝班开班仪式上的场景。仪式现场,丰南社区“礼堂合伙人”沈文光老师组织了一场葫芦丝演奏会,为新学员和在场居民带来了音乐大餐。
为让文化礼堂真正“用起来”“活起来”“热起来”,丰南社区通过盘活社会资源,因地制宜探索文化礼堂社会化运行方式,引入“礼堂合伙人”,并与辖区内社会组织、艺术培训机构、教师志愿者等形成合力,在社区文化礼堂内开“夜校”、办课程,提供专业培训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据了解,“丰之南”葫芦丝班于每周三晚上6:30在文化礼堂开课,由专业老师全程公益授课,从葫芦丝的按孔方法、演奏姿势、气息运用等基础知识开始教授,后期还将组建“丰之南”葫芦丝表演队,进一步丰富辖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下,在许多城市兴起了上“夜校”的潮流,和以前的“夜校”不同,当下的“夜校”更多是一种实现自我追求的生活方式,而“夜校”结合村社区的文化礼堂,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以前我一直想学葫芦丝,就是不知道哪里可以学。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免费学习啦。”社区居民周阿姨说。
丰南社区党总支书记谢绢芳介绍:“除了每周三的葫芦丝课,我们每周四晚上有少儿书法课,周六有绘画课、口才课、珠心算等课程,周日还有跆拳道课……这些都是面向群众的免费课程。”
上课的老师从哪里来?原来,丰南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内文化骨干的人才优势,由文化骨干作为“礼堂合伙人”,带领组建特色文化团队,而经过培育孵化后的文化队伍给居民带来更多公益课程、培训活动等,实现文化资源“反哺”。
谢绢芳举了一个例子,暖阳瑜伽队是由社区文化骨干周水明带领的一支礼堂特色队伍,从组建到排练再到舞台表演,在文化骨干的指导下,居民自我组织、自发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而现在这支队伍已经能够独立开展活动,为周边居民带来演出和公益培训。
截至目前,共有30余位“礼堂合伙人”参与丰南社区文化礼堂相关项目的运作,并且每周二至周日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公益培训课,此前丰南社区文化礼堂也培育出故事妈妈团、暖阳瑜伽队、禾丰艺术团、岁川院工艺手作等近10支文化礼堂特色队伍,全年惠及居民群众2万余人次。
接下来,新丰镇将通过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提高文化礼堂使用效能、丰富文化活动内容等方式,不断激发文化礼堂的“造血功能”,并将“礼堂合伙人”模式进一步推广,让文化礼堂真正建设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