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影评 | 万玛才旦的《雪豹》: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潮新闻 毛艳青2024-04-08 06:56全网传播量917
    00:00
    00:00

    甲辰龙年的清明档,新片扎堆,已故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遗作《雪豹》排片不算多,但仍值得关注。109分钟的时长,在动辄需要花费两三个小时才能看完一部电影的时代,可谓一股清流。故事也不算复杂,一只雪豹闯入了智嘎村藏民家的羊圈,咬死了九只羯羊,为了赔偿的问题,藏民家中内部意见不一,州电视台与乡政府以及森林公安的介入,让事态的走向变得复杂……

    从最后的呈现效果来看,这部电影中,有三大特质,引人深思。

    藏地的神性引人注目。

    这种神性首先是白色的。辽阔的、通体的白,让人联想到纯洁,进而想到神圣。但若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高海拔、低温、低压的环境,意味着那里是生命禁区,每一种留存至今的生物,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或者说,它们都是“天选之子”。更不消说雪豹,这种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哺乳动物。

    若要追根溯源,片中藏地神性,来自于导演的独特的视角转换。电影中有几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抓取的是雪豹的视角,透过导演的镜头,雪豹实现了一次拟人化的转变,和尼玛尖参,完成了一次互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只有这种姑且称之为“上帝视角”的表达,才能直击心灵,让”众生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

    导演的诗性令人侧目。

    如果说,仓央嘉措用纯粹的文字给藏地加持,那么万玛才旦则是用视觉语言在给观众“讲经”。得益于CG技术,神秘的雪豹惟妙惟肖地走入大众视野,栩栩如生。很难说,电影中的雪豹,是救了曾经救过自己的少年,还是救了已经悟道的喇嘛,亦或者说他们相互救赎。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片中流露的人文关怀,是近些年来,大陆导演中难得一见的。所谓的诗意,不一定非得是“阳春白雪”,“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式的悲悯之心同样令人心生敬畏。

    雪豹的灵性发人深省。

    有两个细节,导演在电影中似乎语焉不详,没有交代清楚。

    一个是成年雪豹的性别,还有就是它闯入藏民羊圈中的动机。

    当放映厅中的灯光再次亮起,前者似乎已经有了答案,它在哺育小雪豹,大概率是雌性。后者则有想象空间,表面上看,它为了养护下一代,不顾危险,闯入人类领地觅食。但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这是尼玛尖参,也就是雪豹喇嘛家的羊圈。有没有可能,它一开始的动机,是趁着夜色,循着气味来寻求这位家中二少爷的帮助,未遇,它又没有掌握两者之间沟通的语言,迫不得已,才跳进羊圈,“行凶”吃羊果腹。就像片中唯一的女性,金巴的妻子一向沉默寡言,逆来顺受。可当丈夫遭受无妄之灾,她义无反顾,挺身而出,这也许是是出于本能,但我更愿意视之为区别于自然性的社会属性使然。在雪豹身上,这种属性,暂且称之为灵性。

    江南的雨,并没有随着清明的过去,而停下脚步。影院内,万玛才旦用他的镜头,让人与自然达成了一次和解。屏幕之外,观众也试图和命运握手言和,目送这位优秀的导演与我们渐行渐远。然后,站上巨人的肩膀,继续前行,哪怕是匍匐前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摸娱:硬核娱乐,独家视角,重磅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