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生活|饼香情浓 闻味思宗

潮新闻 朽木2024-04-07 23:30全网传播量4.2万
00:00
00:00

清明,在我家来说是不亚于春节大团聚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我家的肉麦饼又成大红大紫的网红食品了。

肉麦饼是外皮为小麦粉,内馅为霉干菜肉的饼,是永康人的特产。我们家肉麦饼好吃,不是吹的。

刚出锅时,香味微微。当用一根筷子在饼边戳个小洞时,香气即刻喷涌,美味瞬时弥漫空间,口水会情不自禁滋滋流淌。咬一口,那油那肉那干菜混合的香味,同时迸发,那香那爽,流连忘返。

我家烙肉麦饼手艺是祖传,一位氏族长辈说,我爷爷的哥哥烙饼全镇最好,买他饼要排队。

我们家烙的饼有讲究:面粉要白要细要筋道;干菜不咸不淡不粗不细,非雪里蕻不要;肉必须五花相间取之腰条;锅必须铁水浇制且平底,火必须用经烧制过的白炭烤。用时兴话来说,烙饼的原料品质必须好,工具附料也必好。

做工也很细腻:和面不可软不可硬,和好还要醒一醒,擀皮要圆要薄要均匀;肉不可用机器绞,只能手工切;干菜、肉比例很要紧,瘦肉、肥肉、干菜三色必须等份相间;纠合时不多不少每饼36褶,封合时灌入空气不外泄,再用手掌把因褶皱变厚的饼皮压薄。然后力道移至圆周,再轻压一下,使饼中间鼓起;烘烤时锅不热饼不放入,饼皮微黄再翻转,饼鼓起时,饼皮边侧戳个小孔放点气,以防饼内蒸气涨破饼皮;还要时时把锅内面粉渣渣清理,否则麦饼会有焦气。这也就是说工序、工艺也必须符合要求。

每当家中烙饼时,大家就会幸福满满。曾记得,年龄还不大时,兄弟姐妹们围着锅台看妈妈烙饼。饼一出锅,就像喊过预备……,一、二、三,开始的口令,一双双小眼,就咕噜噜噜一齐转向菜板。妈妈把饼放在菜板上切成等分的数块,再一小块一小块分给大家品尝,那一个个开心幸福的样子难以忘怀。曾记得,大家都长大时,如果家里有一阵子没烙过饼,兄弟姐妹们久未尝到肉麦饼的滋味,一个个就会象有虫要从肚里爬出那样的难过。于是就有人主动掏钱买面、买肉……催促妈妈快快烙肉麦饼。          

烙麦饼在我家已是一种制度,是相聚必饼的制度。长大后,兄弟姐妹大多在外地工作。节假日回家前,妈妈就已准备好食材,等大家一到家,妈妈就开始烙饼,同时烧好一锅白粥。吃着肉饼喝着粘稠的白粥,大家又像回到了幼小时甜蜜共处的时日。当大家都要离开时,妈妈又把装在一个个袋子里的几个饼分给大家。久而久之,团聚必饼竟成了家之俗。        

多年后,老态龙钟的妈妈不会烙饼了,想吃肉麦饼难了。后辈就按照长辈讲的、妈妈以前怎么做的,自己动手烙肉麦饼。起初没有平锅,没有炭火,就在炒菜的锅上烙,烙出来的饼是里面生外面焦。后来改用旧高压锅烙,烙出来的饼终于不再外焦里生,但味道总不如妈妈的好。以后有衡温电饼锅卖了,饼才慢慢烙得好起。

妈妈离世又好几年了,兄弟姐妹们回老家必烙肉麦饼的习惯没变,则不过负责烙肉麦饼的人变成了姐姐和妹妹。只要听见众兄弟要回家,姐姐就开始准备食材与工具,再把5里之外的妹妹也叫来。众兄弟及其小辈一到家,饼香已在老宅的空中弥漫。

姐姐妹妹也已古稀,烙饼有点累了,欣喜小辈中出现祖上的传人。我老姐的孩子在城内开了个肉麦饼行,其饼的香味已在县城内飘扬。凡遇合家团聚,这名闻县城的烙肉麦饼大师就赶回老宅。她烙的饼不仅味如祖先,而且形如美女,白黄相间,鼓鼓囊囊,拿在手里玩玩,也是一种美的欣赏。如不是胃里的“虫”急着要吃,真可以把它当作古玩。

现在我们的家庭,不再是兄弟姐妹众多的单独之家庭。而是由一个个小家庭相互联结、纵横交错的网络状大家庭。子女回父母家必饼已代代沿袭,如今又多了个到那个小家庭,那个小家庭就必以烙肉麦饼招待大家的习惯。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