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末,深夜的桐乡高铁站,陆续有班次进站下客。一众匆匆的脚步中,有3个“背包客”却在广场上停下脚步,拿出手机对着镜头挥手,拍下了一张笑容灿烂的合照。
很快,三人中的黄光辉,在朋友圈分享了这张照片:“3月,三支队伍从电芯厂家实地学习、拜访客户拿单、第五代设备Demo开发,穿梭在北京、河南、重庆、湖南等地,为7月产能爬坡准备着……”
看似普通的合影,实则记录的是一支创新团队的奋斗历程。这支团队,就是位于桐乡市乌镇镇的浙江文壹先端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壹先端”),落户至今不到2年时间。
别看企业年轻,技术和产品却很成熟。首个产业化项目宽厚化动力软包极耳,其关键性能指标零缺陷,各项性能指标比肩日韩企业,已实现全面国产替代。
动力软包极耳
首个产品能实现产业化,源自核心的4人团队——崔明、赵志生、黄光辉和黄勇辉。
从材料研发、工艺设计、工艺理解转化到核心工艺部件研究,再到商业化运营和业务开发,他们是各自环节的“行家里手”。
用文壹先端总经理黄光辉的话说:“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是搭配较为合理的创始团队。”
“黑灯”工厂难逃迭代命运?
“祝贺4代WT&ZD方案生产设备顺利投产!”走进文壹先端,一条悬挂在测试中心门口的红色横幅尤为显眼。
这是团队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技术平台,适用于动力软包极耳的宽厚化趋势而开发。相较于同行使用的阶梯式加热成型或多级加热成型模式,新技术平台在投资成本和制造流程费用上大幅缩减,直材成本和制造成本有明显优势。
动力软包极耳是刀片、半固态、凝聚态、固态等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功能性关键材料。如果说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那么动力软包极耳就是“心脏”中的一级主料。
和想象中的生产场景不同,运用第四代技术平台设备的车间有1300平方米,却是一片漆黑,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自研的生产设备自动化集成度高,1条生产线拥有2倍产能,工人很少。”黄光辉说,生产全程自动化,日常车间不需要开灯,整层车间年产动力软包极耳近2000万对。
但如此这般先进的“黑灯”工厂,即将又一次面对被迭代的命运。
“这段时间,我们忙着第五代设备的开发。为了工艺设备的研发事宜,我和赵志生刚出差回来。”黄光辉介绍,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客户订单需求,已对接两位客户在9月份前扩产完。
预计今年7月,第五代技术平台正式投产后,年产量将达到4500万对,产能扩大4倍,再次实现产能爬坡。
即将呈现的,无疑是一个更智慧、更大规模的“黑灯”工厂。
当初被同行笑,现在被客户追着跑
“150度电池包是全球量产电池包技术中最先进的。”去年年底,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实测蔚来“150度电池包”,完成1000公里自驾路程的那场直播,至今仍被很多人所谈起,包括文壹先端团队。
直播中车辆电池包里的半固态电池,用的就是文壹先端的宽厚化软包极耳。
软包极耳的宽厚化,有利于车速更快和更高的充电速度。而文壹先端,是国内首家在创业之初就定位动力软包极耳呈宽厚化趋势的企业。
第一个吃螃蟹,并不被看好。“一代技术依赖一代工艺,而大动力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国内一时无法突破。很多同行都笑我们,觉得我们是在赌明天。”文壹先端副总经理黄勇辉直言不讳。
好在,创业四人组都是“老兵”——
联合创始人崔明早年在中山大学环境材料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一批做电解液和电池的人,合伙人赵志生拥有很强的工艺理解转化能力,曾主导过多个国产替代项目,黄光辉过往有过锂电材料电子级终止胶带的研发生产等两次创业经历,黄勇辉则拥有长达25年面向企业提供工业材料服务的经历。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了创新人才最好的实战场。“最初,我们引进日本的温等静压工艺设备,但因为我们走宽厚化的路子,导电导体厚度增加导致电解液侧漏,电池易鼓包。”黄光辉说,“核心材料、工艺制备方法和工艺装置等技术都掌握在日韩企业手里,必须绕开他们的专利布局,从材料、工艺和装置要掌握根技术,因此自研是唯一出路。”
这条路有多难走?整个研发过程,需要跨电化学、高分子材料、物理化学、热能工程等6个学科。由于行业体量小,很多设备厂家不愿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做研发。
开弓没有回头箭,崔明带队攻材料研究,赵志生带队伍配合完成工艺要求。这才有了后期的阶段性突破——自研电磁控变温变压和热压变温变压两大技术平台,并自研核心工艺装置,解决行业痛点问题。
以一年一个新突破的速度,文壹先端在2022年全面实现了国产替代。当初被同行笑的“无名之辈”,展现出的硬核实力,被更多客户看到,甚至被追着跑。
目前,产品已进入桑顿、太蓝、鹏辉等多家动力电池厂商供应体系,刚刚还进入了蔚来汽车的供应商体系。国内Top5半固态动力电池已拿下三家。
从车规级进入航空级,凭借实力切入产业新风口。今年1月刚获得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资质,接着预计8月将获得AS9100D/EN9100航空业质量管理体系资质,是行业内首家申请并获得航空业资质的企业,创始团队的商业预判能力再次得到肯定。
选择桐乡,因为一个实验室
想不到,比起团队和技术,文壹先端更愿意展示的,其实是办公室里的两张地图。
这两张地图,一张是中国动力锂电池企业地图,一张是2023中国锂电池企业分布图。并排铺展在一块白色记事板上。
文壹先端团队,将其视若珍宝。“从地图上发现,我们合作客户群体的商务中心和测试中心,近50%集中在长三角一带。”黄光辉言语中透着兴奋,这是我们选择桐乡的原因之一。
但这还不是他们选择成为桐乡合伙人的最主要原因。“来之前崔明听说这里有个乌镇实验室,主要是做材料研发的,当时就心动了。”对于这支技术型团队而言,专业对口、设备先进的实验室资源,比招商政策更有吸引力。
“测试仪器太贵了,动辄200多万一台,使用频率并不高。”总工程师崔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去年8月到12月,我们共依托乌镇实验室完成了16个检测项目,总费用3万元,得益于科技创新券的优惠,最终只花费1万元。如果自己购置仪器,大概需要投入1000万元。
相距不到10分钟车程,乌镇实验室和文壹先端如今已是关系紧密的合作伙伴。
在专业实验室的加持下,企业得以更高效地“小步快跑”。产品的设计开发周期,控制在30天,比一般企业快1到2个月。
“我们这周和下周讨论的,绝不会是同一个问题,行动导向解决问题,永远快速解决问题。”快速的反应能力和高效的配合,为团队一次次赢得合作机会,累计项目已达15个。而企业的“小目标”是,到2028年日产达到210万对。
当动力电池的热浪拍到身上,文壹先端的成长正如其名——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韬武略,一苇以航。在尖端材料领域能文能武,克服困难行而致远。
“相信不久的将来,地图上会出现我们公司的名字。”黄光辉手指着浙江区域密密麻麻的企业名录,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