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薄得像白纸的过滤膜,可以将脏水瞬间变成清水,你能想象吗?
在秀洲区油车港镇秀水智创园的嘉兴瑞欧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研发总监李成永博士拿出一个装有该“薄纸片”的反渗透膜净水仪器,在小水泵的输送压力下,杯里的污水通过反渗透膜排出后变得清澈透明,这项可快速高效处理污水的“黑科技”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一家专注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膜分离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的公司,经历1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这家企业从苏州“搬”到油车港,近日,小编走进瑞欧纳米智能制造基地,且看瑞欧纳米如何用科技点亮“膜”法,驰骋先进材料新赛道。
自主研发打破国外垄断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谈及瑞欧纳米的发展,李成永感慨万千。瑞欧纳米通过攻克分离膜核心技术、工艺自主创新,企业拥有十余种自主研发的核心新材料和48件以上授权专利和一百多种规格的过滤分离膜产品,且多项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贡献了创新“膜”力。
过去,国内的分离膜企业都是从国外采购成品膜,在国内进行滤芯的组装。后来,我国实现了自主生产滤芯,但作为关键技术的分离膜包括反渗透膜与纳滤膜却一直受制于国外。
在此背景下,瑞欧纳米决心自主研发膜材料。“膜是污水处理技术核心的核心,我们必须搞自主研发,摆脱依赖。”李成永介绍说。
秉持着科技创新理念和勇于尝试、勇于突破的勇气,瑞欧纳米团队潜心研发,一路攻坚克难。从2013年开始,他们尝试了无数种材料及配方组合,试验了上千次制造工艺,历时5年,终于研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并通过掌握的配方、工艺、设备等核心技术,研发出性能优良的反渗透膜与纳滤膜等产品,在纯水和电子级超纯水制备、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回用、物料浓缩提纯等行业均有广泛的应用。公司产品入选工信部、水利部联合发布的《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名录(2023)》。
“我记得很清楚,一直到2018年,我们才收到第一笔订单。”李成永指着挂在门口展厅的膜元件说,这张“普普通通”的膜为众多电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提供了国产膜分离解决方案,解决了被进口品牌“卡脖子”难题。
据悉,在瑞欧纳米产品出来前,普通的膜元件要1万元人民币一只,当自研产品上市后,进口膜的高昂价格开始显著回落。瑞欧纳米用有形膜的翅膀打破了国际公司无形膜的牢笼,支持了国内广大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分离膜到底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记者上手摸了摸,它们的外形和家用的“保鲜膜”别无二致,手感丝滑,薄如蝉翼,经过分切、卷制、绕丝、检测等系列工序后,就形成了膜元件产品。它的分离层厚度大概是150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粗细。
“不要小瞧了这张膜,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筛子,可以把不必要的杂质过滤掉,基本上每行每业都需要。”李成永说,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以达到工业用水标准,“这样的水,我们就可以称它为再生水了,正是近期国务院发布的《节约用水条例》所鼓励的。”
极致技术中国膜走向世界
随着陆地淡水资源日趋紧张,工业生产向海要水成为新趋势,而海水淡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渠道。
瑞欧纳米敏锐地“嗅”到了海水淡化的机遇。潜心钻研出海水淡化系列膜产品,具有较高的NaCl和硼的脱除率,抗污染能力、清洗恢复性强,且能够在长期运行中一直保持高性能。“要知道,海水过滤的难度是最高的,其中淡化的核心环节——水盐分离,要将海水中的盐分和有机污染物分离出来。因为盐分含量高达3%以上,需要高压下运行,比一般的工业膜难度大得多。”李成永说。
在瑞欧纳米的车间,记者看见了30米车速海水淡化膜全自动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可大有来头,“按常规企业来说,最高可达到10米车速,我们的产能是他们的3倍。”李成永介绍,“而且我们这条生产线是一体化的,比常规分段式的效率高了不少,而且我们能做到每个膜片的性能一致,同时多条生产线同步完善自动化产业链,全球只有少数企业可以做到,国内只有我们一家。”
凭借过硬实力,瑞欧纳米在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成功上线多个海水淡化膜项目,让中国膜走出国门。
尽管在国产膜市场上已形成明显优势,瑞欧纳米却从未停下奋进脚步,仍坚持“将每一片分离膜做到极致”,以做出品质一流产品为标准,再创产能新高,迈进“15K/日”新阶段。捷报频传,更彰显市场对其产品质量的高度认可。
10年“膜”一剑。目前,瑞欧纳米正在油车港镇打造万余平方米的研发与智能制造中心,并着手开启设备、完整产业链的自制研发,为半导体企业、生物制药公司、食品企业等提供分离膜的全套解决方案。“我们总投资超1亿元的厂房,已经在油车港镇拔地而起。预计全部投产后将具备年产3000万平方米高性能膜分离材料产能,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产品性能跻身国际前列。”李成永满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