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期间,已故导演万玛才旦的第八部藏语电影《雪豹》上映,在这个寄托哀思的节日,继续他还未讲完的故事。
4月5日,潮新闻·瞄浙里观影团在百美汇影城(LUXE嘉里中心店)举行特别观影活动,万玛才旦在杭州的同事、老友和影迷一起,观看了这部寄托着导演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和悲悯情怀的影片。
电影《雪豹》映后。摄影:刘小小
这部影片是今年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导演讲述的故事比以往更具冲突,甚至用CG特效打造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随着剧情的推进,载着电视台记者、牧民和雪豹喇嘛的车驶向村落,藏地雪地天空和人一一在银幕上出现,观众的目光被影片中辽阔雪域高原的宏伟奇观牢牢抓住,连10岁的孩子都被吸引,安安静静待在座位上看完了整部电影。
《雪豹》是一部蕴含美学哲思与象征隐喻的电影,它围绕着一则“雪豹咬死9只羯羊”的事件展开,以多重视角观照现实影像,用纪实的拍摄手法,将雪豹与小喇嘛放置于现代文化与藏地文明的对撞与融合中——
小喇嘛踏入困住雪豹的羊圈,二者相撞的目光,将彼此带入第三时空,也让观众从雪豹的视角,看到人类与雪豹间不可思议的缘分与纠葛,呈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灭的哲学思维。
而当小喇嘛被拉出羊圈,他也就化身为雪豹与人类之间交流的“使者”,最后,雪豹离开,藏民目送它在白雪皑皑的山间与孩子相会,这帧画面,寄托着导演对藏地、对雪豹的情感,也让我们再次看到,导演对社会、自然与宗教等关系的持续追问:到底是谁闯入了谁的世界。
观影结束后,不少老朋友留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观影感受。
2022年末,钱江晚报和中国美院联手,举办了有关万玛才旦电影和小说创作的研讨会以及读书会,中国美院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现代艺术家王音洁就是当时读书会“故事的另一半——万玛才旦小说分享”的嘉宾。王音洁在现场与读者分享了她对万玛才旦的印象,“或许每一位作家都有他的‘恋地情结’。万玛才旦的故乡在青海贵德县,一个海拔2000多米的村落。他从一个爱独立想心事的放羊娃,上了中专,当了四年小学老师,又上了大学,又上了电影学院,又到了北京,此后又回到西宁定居,在2021年来到杭州落户。在这一长段的人生旅程中,他写了很多小说,后来又将其中的几篇小说自己导演,拍成了电影。”
现代艺术家王音洁在活动现场分享观影感受。摄影:宋文泽
今天,故人远去,在《雪豹》放映现场,王音洁聊起了那些流淌于电影之外的情感,“拍这部电影时,万玛才旦导演还不知道这会是自己倒数第二部作品,那时他正准备离开藏地,来到杭州。我心里总在想,他在与藏地截然不同的环境里看故乡,会不会带着一种不一样的视角,有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万玛才旦远去后,王音洁一直心中怅然,她以为自己再也看不到万玛才旦镜头中那个天阔地广的藏地,那是她曾想要去看一看的世界,上映的《雪豹》却填补了她这种遗憾,“我很高兴,我又回到了有金巴、有在灶台前忙碌的藏族女人、有神秘藏地文化的世界。”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钟求是映后发言。摄影:宋文泽
“听到要放《雪豹》,我想,我必须来看。”浙江省作协副主席、作家钟求是记忆中的万玛才旦,是一名优秀的导演,也是一名优秀的作家,“拍摄过很多藏地电影的他,曾有意向拍摄一部有关杭州的电影,看中了我的那篇鲁奖作品《地上的天空》。他和我说起过好多次,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并没有做深入的细谈。当时他在外拍电影,还不断给我回话,说等他回来后要和我细细研究。现在想起来,这件事真的是永久的遗憾,如今,我来看这部电影,也好像获得了一种心理补偿。”
在钟求是看来,万玛才旦的小说看似简单,却总有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他拍的电影也是一样,“在《雪豹》里,我们跟着导演的镜头,沉浸式地走进了藏地,酣畅淋漓地体会到了雪豹带给我们的震撼。这部影片,表面上看来讲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归根结底,讨论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影片的最后,人与自然得到了和解,虽然这种和解是由外力促成的,没有再特别展开,但我们从这种和解上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我想,如果人与自我得到和解,那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就会得到和解。”
活动现场,浙江省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王宜清,浙江省文学译介委员会委员、浙工大教授褚蓓娟,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濮波、科幻作家张潇,以及一些观众朋友,甚至特地从外地赶来的潮新闻读者,纷纷从《雪豹》出发,聊了自己对电影,对导演,以及对文本和影视改编的看法。还有三年级的小朋友的妈妈,代为陈述了孩子为什么看得入神的细节。
很难得有一部电影,可以用如此克制的表达,又如此自然的表演,把大自然、民族、社会、女性等等问题有层次地呈现出来,在现场,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视角去进入这个故事,在当下是非常难得的电影了,虽然它的排片真的不多,大家且看且珍惜。
感谢万玛才旦导演,给这个世界留下的这抹温情,更多影评,请关注潮新闻和瞄电影的后续报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