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赓续历史文脉!宁波象山举行“昌国卫清明会”民俗大巡游 再现五百年前盛景

    潮新闻 记者 陈冲 通讯员 金晓巍2024-04-04 09:59全网传播量19.6万
    00:00
    00:00

    4月4日下午,宁波象山县石浦镇昌国卫内人头攒动、锣鼓喧天。这座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卫城,此刻,大小道路两侧站满了当地居民和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只为一睹时隔十一年再次举办的“昌国卫清明会”的真实风采。

    由数十支当地特色民俗团队组成的巡游队伍,从古老的城隍庙出发,沿着卫内道路巡游踩街,纪念数百年前当地在长期的抗倭斗争中牺牲的将士百姓,传颂他们的英勇事迹。巡游队伍一路浩浩荡荡,经过了邵氏祠堂、文林第、大庙、西门城墙遗址等承载着卫城六百余年历史的古迹。

    昌国民谚:“阿拉昌国卫,一年两头会。”两头会是指昌国卫一年内的两个民俗活动—清明节举行的“清明会”和农历十月初一举行的“十月醮会”。“清明会”最早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1950年后停办,2013年恢复,如今被列入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注意到,当天的“清明会”,依然延续着当时的传统,主要有民俗队伍大巡游、奉旨恤孤、庙戏以及千人祈福宴等。民俗文化有传承也要有创新,巡游在原有的队伍里加入了祈福纳新、戚继光领十八指挥等队伍,充分展现昌国卫独特的海防文化和风土人情,以传统文化的焕新呈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为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赋力。

    其中值得一说,还有“奉旨恤孤”。在《昌国卫志》中记录:“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倭从铜瓦门入,破昌国卫城。百户陈表,出城奋战死……”在明朝艰苦卓绝的抗倭斗争中,许多将士英勇阵亡,百姓也惨遭杀害。昌国卫当地军民联合上奏朝廷,请求抚恤阵亡将士及被害百姓,获得嘉靖皇帝批准,被称为“奉旨恤孤”。“清明会”承载着人们对先烈们的敬仰和追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昌国,旧称“昌国卫”。明朝时,它是壁垒森严、守护一方的海防重镇。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重要的使命,设卫城卫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大抵5600人称卫,1220人称千户所,112人称百户所,军士有军籍,世袭为军,抗击倭寇,护国佑民。在历史上与天津卫、山东威海卫、上海金山卫等同为重要的海防卫所。

    据了解,宋朝时,石浦港已成为军事要地,明初,筑石浦所城。明洪武二十年,明朝开国功臣汤和巡视浙海,移舟山之昌国卫于今天的东门岛,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又迁卫于后门山,建筑卫城,便是如今的昌国卫旧址。

    庄严肃穆的古城墙、承载着600多年的传统文化“十庙九祠堂”、能窥探到昔日辉煌的名人故居和古宅、沉淀了历史的古井古桥……那些抗击倭寇的英勇悲壮,镌刻在昌国卫旧址的每一块砖上。经过岁月的洗礼,海防文化因子不断渗入象山历史文化的肌理之中,这些宝贵的历史遗迹、文化遗存、抗倭故事,在时代的发展中滋养成长,凝聚起村民的文化认同,也成为昌国卫精神、风骨和品格的来源。

    昌国民俗文化代表人施锡曹表示,作为当年的海防重镇,昌国卫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又独特的海防文化,凝成了海防线上的丰碑。举办民俗活动意在缅怀抗倭阵亡将士,弘扬顽强斗争、保家卫国的精神,也希望我们不忘来路不负今朝,赓续历史文脉,让更多人感受到海防文化的魅力,激发创新活力,让丰富的“资源存量”,释放强大的“资源能量”,为昌国卫发展积蓄力量。

    (本文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