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浙江生态警务做了些什么?来看看记者眼中的“老朋友”和“新朋友”

    潮新闻 记者 杨云寒 通讯员 张范 洪官升2024-04-03 23:00全网传播量10.2万

    4月2日下午,全省生态警务建设工作会议在湖州召开,全面部署推进全省生态警务建设工作。

    会议期间,潮新闻记者再次来到南太湖畔。

    为什么要强调“再次”?

    去年12月初,潮新闻记者也到过南太湖畔,深入调研采访了湖州这些年探索生态警务的成果。

    记者 杨云寒 摄

    生态警务是什么?湖州又是怎么做的?先前报道《最近全浙江公安都在说的“生态警务”是什么?要从太湖里的白鱼说起》

    时隔小半年,故地重游的记者,见了几位老朋友。

    老朋友徐建根:最近又破了一起非法捕捞案

    暮色下,南太湖畔的乔溇生态联勤共治工作站(以下简称“乔溇工作站”)灯火通明。

    2021年来,湖州一共15个生态联勤共治工作站投入运行。坐落于江浙两省交界的乔溇工作中是一座不得不提的“地标”——它是长三角首个省际生态联勤警务站,探索的是破解跨省生态治理的难题。

    在这里,记者再次见到了湖州织里公安分局织东派出所民警、乔溇生态联勤共治工作站站长徐建根。

    此刻的老徐,正在和江苏吴江七都派出所一级警长顾春江,以及江浙两地生态环境执法队的工作人员碰头,交换案件线索。

    记者 杨云寒 摄

    见到老朋友的来访,老徐有些欣喜和意外,还跟记者分享了近况——最近又破了一个非法捕捞的案件。

    “又是白鱼吗?”记者有些好奇。

    “不是,是捕捞螺蛳。”原来,清明前后正是江南水乡吃螺蛳的最佳时节。经过数月寒冬的蛰伏和滋养,此时的螺蛳肉质肥美,能和鹅肉媲美,民间才有了“清明螺,赛肥鹅”的说法。

    前段时间乔溇工作站发现,有人趁着夜色,在禁捕的太湖里偷偷捕捞螺蛳,便联合多部门开展工作,最终打掉了一个江苏籍团伙。目前这个案件,正在由织里、吴江两地公安进一步深挖和办理中。

    图片

    织里公安供图

    一旁的顾春江也和记者聊起了乔溇工作站带来的变化,“以前有非法捕捞的案件线索,只能打电话沟通,现在在一起办公,壁垒也打通了,解决问题更方便了。”他感慨,现在江浙两地警方和各职能部门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协同也更加紧密了。

    今年年初,乔溇工作站进行了升级改造。在原有基础上多了很多新功能,比如进门处多了一个宣传专区,展示古今治水工具;功能区新增了便民惠企窗口,可跨省通办涉及公安、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生态环保等多个部门的7项高频业务……

    记者 杨云寒 摄

    老徐和记者聊起了很多对未来的展望。他说,未来将以乔溇工作站为中心,建设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基地,包含水上警务中心及向群众开放的生态公园。

    在去年的采访中,老徐对潮新闻记者说,生态警务的目的不仅是改善自然生态,更是要通过共同治理的努力改善社会生态。

    老朋友陈飞:一杯白茶里也有绿水青山

    记者见到的第二位老朋友,是南太湖新区公安分局杨家埠派出所的生态警长陈飞。

    关于陈飞,网上的报道有不少。他是一位特别有辨识度的民警——浙江全省为数不多拥有“白衬衫”的高级警长,却在基层一线接处警。今年1月,他又获得了一项“国字号”号荣誉,成为2023年度全国20位“最美基层民警”之一。

    记者 杨云寒 摄

    作为全省的首批生态警长,陈飞的足迹踏遍了辖区的万亩林区、千亩良田和近百条河流,对辖区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

    上一回见面,他的一句话,给记者的印象蛮深的:“守护生态就是守护人心。”

    这次来见陈飞的路上,南太湖公安的宣传民警给记者发来几张陈飞在茶山走访的照片,照片中的陈飞正在和茶农一起,观察着茶叶的长势。

    南太湖新区公安供图

    记者拿着照片问陈飞,他告诉记者,照片是前两天拍的,地点就是在辖区的西塞山上,那边有很多茶农种植安吉白茶。“那天去茶山走访,正好有种植户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开采茶叶,我就喊上有关专家,陪他去茶山上看一看。”第二天,种植户就招募了采茶工进山采茶。

    听到这里,记者也有些懵:这些事为什么需要民警来做?

    陈飞笑着说,这确实不是民警应该做的事,“是他把我们民警当成了自己人,我们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所以就一起上山,大家一起商量。”陈飞说,湖州公安开展生态警务,目的不就是为了保障辖区的老百姓能在湖州这么美丽的生态环境里,发家致富吗?

    记者 杨云寒 摄

    在陈飞平时工作的杨家埠街道社会治理中心,进门的墙上写着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前两句诗句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描写的正是陈飞的辖区。

    这次见面,陈飞请记者喝了一杯西塞山产的明前安吉白茶。茶叶在水中泡开,透着碧绿,也散发着清香。

    记者 杨云寒 摄

    陈飞说,自己还有4年就要退休了,在这4年里还说继续守护好辖区的一草一木,以及千金难换的人心。

    老朋友竹童:生态义警讲述“湖州故事”

    今年1月,湖州吴兴区建成了国内首个区级生态治理中心。记者在这里意外遇到了第三位老朋友竹童。

    记者跟竹童相熟,倒不是因为生态警务。

    记者 杨云寒 摄

    他的主业是一名画家,擅长画竹子,同时也是湖州当地小有名气的自媒体人,这些年制作并发布了5000多个讲述“湖州故事”的视频作品,网络浏览量累计超30亿;5年前,湖州公安建立平安志愿者团队“湖警小V”,他被聘为队长。

    先前记者每次来湖州采访重大活动和新闻发布会,总能在现场见到他。去年,他在记者的邀请下,入驻潮新闻潮鸣号。点这里去看竹童的潮鸣号

    这次见面,他又多了新的身份——吴兴区生态警务联勤共治中心生态义警总队长。

    “潮鸣号,我每天都在更新,发网评,也发图片和视频,展示我们湖州的好生态。”当然,湖州生态好不好,鸟儿的反应是最直观的。

    从2021年开始他找到了“湖警小V”中30多位常年拍摄野生鸟类的摄影师,将他们拍摄的野鸟照片制作成“吴兴生态相册”,通过自媒体平台矩阵发布,至今已累计发布1000多期,全网点击量超过1000万。仅仅在去年,竹童和他的团队,作为湖州生态警务联盟重要组成部分,一共发现了6个首次出现在湖州吴兴的野生鸟类新品种,还4次解救了野生鸟类。

    “网络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现在主要的工作是在网上,用宣传的方式,保护生态。”竹童老师对潮新闻记者说。

    受访者供图

    吴兴区生态治理中心1楼还建有“竹童讲生态”直播室。每天,竹童会在这里开直播,与网络大V探讨生态产业和生态文明。截至目前,“竹童讲生态”栏目累计拍摄的视频超过500条,同步发布在10多个主要平台上。

    告别前,竹童老师还给记者展示了一幅5米长的湖州生态画卷,这是他最近的作品,画的是湖州安吉一年四季的竹海。拉开画卷,即可见到安吉余村那块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

    “这也是我们生态义警守护生态的决心。”

    记者 杨云寒 摄

    生态警务“朋友圈”持续扩大,很多新朋友待认识

    如今,发源于湖州的“生态警务”已在全省多地开花,“生态警务”的朋友圈,持续扩大。

    嵊泗公安供图

    今年年初,东海深处的舟山嵊泗枸杞岛建立了全省首个海洋生态联勤警务室。这个警务室建立在枸杞乡干斜村2.23万亩贻贝养殖海域的一个鱼排上,定期开展对海上违法犯罪打击、贻贝养殖桁地和养殖企业发展护航、海域岛礁生态保护、涉海旅游警务管理等不同领域问题隐患的排查梳理。

    位于衢州开化的钱江源国家公园,是钱塘江的发源地,保存着全球稀有的大面积原始状态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典型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生活着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5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开化公安供图

    辖区开化县公安局苏庄派出所联合钱江源国家公园苏庄执法所和生态保护志愿者组成“钱江源卫士”巡护队,常态化在林区开展森林防火巡查、反偷盗猎和动植物保护行动。

    拥有1.5万米海岸线的嘉兴海盐县澉浦镇,坐落着唯一一个集山、海、湖为一体的国家4A级风景区——南北湖风景区,每年春秋两季,有上百种候鸟会依次在南北湖过境。今年,澉浦派出所升级改建南北湖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作为全省首个“候鸟保护”主题工作站,为过境的候鸟打造宜居的家园。

    海盐公安供图

    而在杭州西湖边,景区公安依托生态警务,对“假冒西湖龙井茶”乱象展开打击整治,净化了西湖景区社会面旅游秩序;丽水龙泉、景宁、庆元三地建立生态警务协作机制,共同守护百山祖周边山区和瓯江沿线两岸生态;温州苍南的渔寮警务站,在守护浙南黄金海岸线的同时,也将生态警务融于到了助力海洋经济的发展中……

    根据浙江省公安厅的最新数据,截至目前,浙江各地公安机关围绕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先后建成国家公园、运河、海岛、工业园区等各类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87个,培育生态警长9800余名,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效果明显。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