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中国的历史都被表述为大陆的历史。然而,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1.8万公里海岸线、2000年海洋交流史,都证明古代中国是毋庸置疑的海洋大国。尽管近代以来关于海洋的叙述式微,但随着考古发现与海洋史学的发展,我们又得以从一艘艘浮出水面的沉船、一件件跨越海洋的物品、一幕幕海上往事、一段段海上流言中,探寻属于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历史学者杨斌在新作《人海之间》中跨越备受瞩目的东海、南海,将叙述重心放到印度洋上,探寻从两汉至明清两千余年中国与印度洋世界密切交往的传奇历史。以船、物、事、人四重视角,讲述古代中国两千年来被尘封的海洋史记忆。
书中既有考古中发现的古船和古代珍奇,譬如泉州一号、龙涎香、海贝,也有各种文献记录中的海上传奇: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马尔代夫,传说中的女儿国,张爱玲未写就的海洋故事,钱塘江上的鸬鹚及神奇的捕鱼方式……
4月6日(周六)19:00-21:00,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杨斌将携新书《人海之间》,做客晓风·明远BOOK,为读者朋友们讲述“海洋中国”的故事。
【嘉宾简介】
杨斌
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博士,美国历史学会古登堡电子奖获得者,师从美国历史学会前任主席帕特里克·曼宁。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西泠印社社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全球史、科技医疗史及海洋史。曾获2021年《新京报》年度图书推荐榜、第17届文津图书奖推荐、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2023年单向街书店图书奖年度图书、2023年亚洲图书奖。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杨斌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600多年前,法显浮舟从印度洋取经归国;1300多年前,义净成为第一位经海路完成中国-印度航程有名有姓的中国人;八九百年前,中国制造的海舶在广袤的印度洋上驰骋,中国的技术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扎根。与此同时,“海底磁山”、“美人鱼”以及“人参果”的故事也辗转从西向东流传到中国,演化为中国的文化传统。
这一切,正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先声。然而,郑和之后,中国海舶再也不出马六甲海峡,中国和印度洋渐行渐远。
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曾经到访,为什么古代中国最终失去了印度洋?
当代学者通常把古代中国视为陆地国家,而本书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另一面:古代中国同时也是海洋国家、海洋大国。本书根据文献材料和考古发现,试图构建过去发生但逐渐被时间沉淀、掩盖和湮没的人、物、事。
从海洋的角度来探索古代中国,这是理解近代中国之轨迹的一个独出心裁的切入点。
【学者推荐】
凭借二十多年在海洋史、全球史研究中积累的坚实底蕴,杨斌教授用简洁、轻松的文字,把中国和亚洲海洋史上最有意思而且也最重要的一些话题,写成了本书所收的多篇文章。相信广大读者将会以愉悦的心情阅读此书,从中了解这个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一个先前可能不知道的世界。
——李伯重(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一本好书就是要带着读者进入未知的领域,一位好的作者就是要能够让读者穿越时空隧道,杨斌的这本《人海之间》,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抓住一些有趣的案例,把读者带入历史上的海洋亚洲,来讲述中国与世界交往中的船、物、人、事。
——荣新江(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精彩选摘】
《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季风之北,彩云之南: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因素》《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早在为《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一书搜集资料的时候,杨斌就注意到1974年在泉州湾发现的南宋沉船,也就是本书所说的“泉州一号”。泉州一号的船体残骸中发现了2000多枚海贝,这引起了他的高度兴趣。根据自己对海贝将近二十年的研究,杨斌马上意识到1980年代中国学者关于这艘南宋海船很可能是从东南亚尤其是三佛齐返航的论断,虽然谨慎但未免太过保守,因此,他向海洋史的前辈钱江老师讲述了印度洋这个可能性,钱江马上鼓励他写成文章投给《海交史研究》。于是杨斌一气呵成,完成了这篇论文,随后很顺利地被《海交史研究》接受,并在2021年第一期发表。
摘选自《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序言:《我闻如是:海洋中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