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又有小学生得到“护蛋”任务,杭城这项持续了24年的活动效果如何?

    潮新闻 记者 朱丽珍 通讯员 戚丹丹2024-04-03 08:35全网传播量36.1万
    00:00
    00:00

    护蛋,顾名思义,就是保护鸡蛋。这项活动对于很多杭州家长来说,肯定不陌生。大约从二十多年前开始,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以培养学生爱心、责任心,体会父母养育艰辛的“护蛋行动”,就开始在杭城不少学校上演。

    前段时间,杭州市北塘河小学一年级的同学们,也进行了一次“护蛋行动”。一周时间,同学们要带着鸡蛋上课、吃饭、运动、睡觉……与鸡蛋形影不离。可是鸡蛋毕竟是脆弱的,护蛋过程可不容易。一周下来,发现有一半同学护蛋失败。

    有老师说,眼看着鸡蛋碎了一地,有同学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看着有点于心不忍。活动结束后,学校特地组织了一场班会,让同学们总结“护蛋行动”的经验、教训和收获,让老师们欣慰的是,这些一年级的“小不点”们,有了自己的感悟。

    这项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护蛋行动”,让孩子收获了什么?

    一周守护一枚鸡蛋

    只有一半同学完成任务

    如何让孩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生命教育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道题,既要把这个话题讲得生动,又要让学生能有所感悟。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个深刻的话题该如何理解?“护蛋行动”成了不少学校的一项选择。

    前段时间,杭州市北塘河小学来了一个“小助教”——一只生鸡蛋。这也是同学们一项特殊任务的主角:在一周时间里,每位同学要保护好这只鸡蛋,让它不要破碎。

    这次行动,北塘河小学营造了满满的仪式感,还举办了启动仪式。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只生鸡蛋,作为未来一周保护的对象。

    这只鸡蛋,成了同学们的宝贝,有的同学在鸡蛋上写上了自己精心起的名字,还有的画上了好看的图案。为了保护鸡蛋,大家都想出了各种办法,有的用棉花紧紧包裹,有的用碎纸头铺着,还有的想到了超轻黏土做造型。

    在护蛋的一周时间里,同学们带着蛋宝宝上课、睡觉、活动。

    虽然大家一直很小心,但蛋宝宝实在太脆弱。玩耍时,一次无意的碰撞,“咔嚓”声后,蛋宝宝就离开了;护蛋第一天学校组织跑操,有的同学保护材料不够多,鸡蛋碎在了口袋;有同学把鸡蛋放在桌子上,结果课桌太乱,一不小心掉在地上,碎了一地。

    一周的“护蛋之旅”结束,老师们发现,只有一半左右的同学完成了任务,有同学眼看着鸡蛋碎了,还哭出了声。

    一次“护蛋行动总结”主题班会

    感受生命的珍贵与责任

    让小朋友保护鸡蛋一周,真的能有收获吗?

    活动结束后,北塘河小学特地组织了一次“护蛋行动总结”主题班会,想让同学们分享心得体会,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听一听同学们的真实想法。

    毕竟都是一年级的孩子,一次行动能让他们有什么体会?班会上,孩子们的发言,倒让老师们意外和感动。

    有同学谈到了校园安全,和同学在课间玩得太激烈,产生了碰撞,鸡蛋就碎了,所以今后在走廊上不能奔跑吵闹,更要注意安全;有同学谈到了收纳整理,课桌太乱,不注意收拾,忘记鸡蛋放在中间,一不小心就掉在了地上,以后要勤加整理,保持课桌整洁;还有同学谈到了生命的珍贵,鸡蛋只有一枚,就像生命只有一次,原来是这么脆弱,今后更要好好珍惜;也有同学提到了感恩,自己保护鸡蛋,就像爸爸妈妈保护孩子,对于爸爸妈妈的付出,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10班的侯同学说,自己第一天护蛋成功,非常开心。“老师提醒我,护蛋盒子里的干草要多放一些,放学回家路上,我一边找着干草一边填着盒子,又给蛋宝宝裹了厚厚的一层铠甲。”结果护蛋第二天下午,侯同学觉得蛋宝宝一直呆在盒子里不利于健康成长,就把蛋宝宝小心翼翼取出,放入了温暖的校服口袋里,准备带它到操场一起上体育课,结果蛋宝宝碎了,“我难过了好久,原来照顾蛋宝宝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08班的裘同学护蛋成功,成为了“保护鸡蛋小天使”。“当看到别的同学鸡蛋破了,我感到很难过,原来生命是那么脆弱,我要好好爱护自己的生命,也要感谢爸爸妈妈对我从小到大的呵护。”

    一周的“护蛋之旅”,在欢笑、泪水中,孩子们体验了生命带来的责任感,也了解了生命的不可重复。

    作为生命教育的抓手

    护蛋行动已推行24年

    在钱江晚报的稿库中,搜索关键词“护蛋”,跳出30篇稿子。最早的一篇,发表于2005年——《一只鸡蛋孵化的教理冲撞》。

    彼时,一位杭州家长拨通了钱江晚报记者的手机,讲述了学校推行“护蛋大行动”,要求三年级学生每人都带一只鸡蛋上学,不能把蛋弄破,有的班甚至得这样持续一星期。

    其实杭城首个实行“护蛋行动”的学校,应该是杭州时代小学,时间要追溯到2000年10月。当时的校长在书上看到了一则心理学实验,就把这个实验改变成了一个教育行为,取名“口袋里的鸡蛋”。

    此后的二十多年,“护蛋行动”在学校几乎没有停止过,初衷大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让他们体会父母养育的艰辛,或者培养他们规范的行为。

    护蛋行动,真的有收获吗?

    曾经推行过这项活动的学校老师坦言,小学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孩子往往好动,喜欢追追打打,单纯说教不管用,让保护鸡蛋的方式来约束他们乱奔乱跑的行为,做到文明上下课,效果还是不错的。比如有的学生上下楼梯懂得礼让了,一些危险动作也不做了。

    还有老师说,这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确实大有裨益。如今许多孩子的责任心薄弱,即使是自己的铅笔也会乱放乱扔,不好好保管,丢三落四的现象更是严重。让他们当回“鸡蛋妈妈”,孩子们一个比一个宝贝鸡蛋,还想出各种方法包裹鸡蛋,也增强了责任感。

    还有给鸡蛋装饰,为鸡蛋设计保护装置的过程,其实也是释放了孩子的一些创意和天性,动手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随处可见。

    还有的孩子会跟家长顶嘴,把父母对自己的照顾和付出视作理所当然,“护蛋”的过程,让他们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缓和了亲子关系。

    一枚鸡蛋,一场活动,能带给孩子一点触动,在老师们看来,这样的尝试就是有意义的。

    杭州市北塘河小学副校长徐娇翔坦言,用一枚鸡蛋完成一场生命教育,是希望孩子在体验养育过程中,真正学会珍爱生命、感恩父母。

    “现在大家普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年级的孩子该如何进行心理教育?护蛋行动其实是一次生命教育的契机。”徐校长说,通过“护蛋”这样有参与感和趣味性的活动,引导低年级的孩子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体验生命发展的过程,从而形成珍爱生命的观念。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