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有风来丨网络授课,授知识,不要噱头

    潮新闻 记者 姜晓蓉2024-04-02 11:27全网传播量111.2万
    00:00
    00:00

    “网络课,免费的,没有学分,没有作业,没有问答,没有考试,想来就来,想去就去。”

    最近,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志新老师在教室门口发传单的帖子火遍全网。传单上宣传的是他在B站上的“社会科学概论”课程。

    陈志新老师的B站首页,图源 微博

    一时间,网友们涌进B站——陈志新教授在B站的粉丝量已经达149万,最多有超过1万人在线听课。B站授课,又一次站上了风口浪尖。

    01

    唯有真诚

    一张传单带来了泼天流量。不少人问,陈志新为什么能打动网友们?也许是真诚。

    就像他发的这张传单,内容不多,寥寥数语概括了课程形式,附上一张老师自己的照片和联系方式,甚至直接写了手机号和微信号。

    有同学按照网址到B站搜索,那时账号刚刚注册,粉丝不多。甚至因为等级和权限不够,账号无法上传大文件,内容都被拆分成了小视频。视频的背景是办公室书柜,PPT也做得简单清晰。

    对于大家提出的疑问,为什么要发传单推荐课程?他也坦诚地回答,因为选课人数不足线下没有开课,毫不遮掩。

    也是在陈志新的娓娓道来中,不少人第一次接触《社会科学概论》。

    陈志新老师发给学生的传单,图源 微博

    有风君听了几节课,头发花白的陈志新,讲课时语速并不快。课程中既涉及社会科学传统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美学、宗教学、社会学、政治、文学、历史,也有人工智能等前沿研究方向。涉及到一些具体问题,陈志新都会掰开、揉碎。讲解时没有过多辞藻包装,遇到关键部分,他会站起身来,强调重点。

    一直以来,这门课的位置难免有些尴尬。名字上,它看起来不太亮眼;内容上,它更偏向于通识课程。但在陈志新看来,《社会科学概论》可以为学生们提供社会科学完整的介绍、广阔的视野,以及对某些领域一定深度的认识,提高同学们的通识能力。于是他花费数年备课,又用3个月时间,在办公室录制了21节课,希望和所有来听课的同学共同学习。

    传单在网上爆火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和网友们涌入B站听课,弹幕满满的“老师好”,大家通过这样的方式跟陈老师打招呼。课程爆火后,陈志新会仔细看网友们的各种留言、建议,并一一回复,学着调整:“忠言万金!”“很快就改!”增加字母、排列顺序、修改标题,都只为让同学们听课时更方便、清晰。

    课程截图,图源 B站

    抛开课程本身的内容外,一些网友的留言也让人动容:“高考和北师大失之交臂,在陈这里上完了全部的课,和理想的大学感觉近了一些。”“我是一名小学老师,陈老师的举动让我想起当初的初心,真心实意、尽我所能、不求回报。”

    在课程最后一讲中,陈志新的最后一句话是“谢谢同学们的陪伴”。这是一位老教授发自肺腑的感谢,也是一场互联网中温暖的互相陪伴。

    02

    走进互联网的教授们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高质量公开课的大量涌现,知识类短视频数量和消费数显著增长,泛知识类内容成为新的流量“风口”。

    葛剑雄、戴锦华、罗翔、刘擎、梁永安、沈奕斐、倪文尖、骆玉明……在陈志新走红之前,B站已经汇聚了不少名师学者,其中不乏两院院士。在最初以二次元文化和鬼畜走红的B站,正在被戏称为“中国Bilibili大学”。

    专业齐全的内容,像是大学被搬进了云端。就像一些网友所说,工作几年想回大学深造但总被牵绊,没成想在网上竟成为名校教授的学生。仔细观察,这群走进互联网的学者教授们都有一些共同点,他们的授课风格风趣幽默,而且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有些教授虽然名气很大,但和网友们互动起来就像是邻家爷爷。

    因讲解诗文走红的戴建业老师,图源 微博

    入驻B站之前,戴建业早已名声在外,是不折不扣的网红老师。这位和蔼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讲起古代文学那是相当硬核。讲竹林七贤,不是让大家背背名字就过去,而是把“七贤”每个成员的故事、性格结合来将,还分别取绰号,如大抠门鬼王戎、大酒鬼刘伶。用幽默的语言把千年前的古人,一下子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宋浩在B站有700多万粉丝,被同学们称作在段子里穿插数学课,不用PPT,用传统手写板书就能把复杂的数学公式一步步推导、解析,把知识点掰碎了揉细了教给学生。宋浩曾经表示,最初想到在B站上传视频,是因为有学生反映上课内容难、跟不上、听不懂。他把课堂录像上传网络后,视频从班上传到学校乃至全国,还有很多在国外的留学生用自己的视频进行国外高数的对照学习。

    而在抖音,同样也汇集了一大批名师学者。《2023抖音公开课学习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国内高校在抖音累计直播1万场,总时长超过7350万分钟,相当于1.68万节课。

    打开复旦哲学的抖音账号,可以看张汝伦教授的“《论语》导读”,徐英瑾教授的“人工智能语言和伦理”,郭晓东教授的“《春秋》导读”等等,这些课程都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最火爆的应该要数王德峰教授的哲学课,既有谈笑风生的一面,也常有感人肺腑的时刻。

    当一群热爱教学的老师,和一群爱学习的学生,在互联网中相遇,更像是“桃李满天下”的具象表达。

    “复旦哲学”抖音号,图源 抖音

    03

    要知识不要噱头

    然而,互联网的开放性也决定了网络学习环境的参差不齐。

    比如,会有不少博主通过博眼球的方式博取流量,从而通过卖课产生经济收益。这些人,通常被称作“伪知识博主”。

    伪知识博主大多是打造高端人设后靠短视频引流,然后在直播间卖课,课程费用从几百到几千不等,并美其名曰“知识付费”。“人工智能就是未来的风口”、“靠短视频年入百万”,不少消费者陷入了这些伪知识博主的成功学陷阱,沦为待割的韭菜。

    不久前, OpenAI发布的文生视频模型Sora火爆出圈,网上出现了各种所谓“AI(人工智能)付费课程”,号称付费几十元至百余元就能从入门“小白”变成AI“大神”。其中,就包括自称清华博士的李某某售卖AI课程,光一门课程的年销售额就高达5000万元,课程最终被下架。

    有风君看来,互联网就像大浪淘沙,用播放数据就是给一门门课程的反馈。终究,网友们追逐的,是知识本身,而不是花里胡哨的噱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