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绿丛中一点红,明前九曲红梅茶可以尝鲜了,味道有点甜

潮新闻 记者 方力 俞刘东 通讯员 方琳嬿2024-04-02 02:04全网传播量25.3万
00:00
00:00

四月,万物生长,春和景明。此时,杭州的茶山满目青翠,茶香飘逸。

4月1日,双浦镇湖埠村内,九曲红梅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冯赞玉一家祖孙三代都很忙,因为第一批明前九曲红梅红茶开始制作了。

78岁的冯赞玉红光满面。他说,双浦是九曲红梅茶的原产地,也是西湖龙井茶的产区。前一阵,茶农们都在赶制明前西湖龙井茶,接下来九曲红梅茶要上市了,这也是当地的一张金名片。

4斤半群体种青叶,制成一斤红茶

4月1日下午2点多,不时有头戴草帽的采茶人送来一篓一篓新鲜采摘的青叶。一水嫩绿的茶叶尖儿,闻一闻,简直清香扑鼻。

回收青叶 记者 俞刘东 摄

“今年茶叶开采迟,最近气温又高,芽头长得飞快,一天一个价。”冯赞玉家是村里回收青叶的大户,他说,刚刚开采时,青叶最高回收价达300元一斤,最近回落到120元一斤。

“大约4斤半青叶做成一斤干红茶。”冯赞玉说,九曲红梅选用西湖龙井群体种青叶制成红茶。也就是说,九曲红梅茶和西湖龙井茶的原料是一样的,只是制作工艺不同。

摊青 方琳嬿 摄

“西湖龙井群体种都是老茶树,内在物质更丰富,制作出来的红茶,香气、滋味都很饱满,而且有回甘。”相较来说,做绿茶的叶子要厚实、胖乎乎一点,而偏瘦小、细长一点的叶子更适合做红茶,最后的形状很像银钩。

凭借几十年的制茶经验和感受,冯赞玉说,红茶最大的特点是有一丝丝甜香,女生喝蛮不错,而绿茶更多散发的是豆香和清香。

不再怕下雨,红茶将进入制作高峰期

不同于绿茶,红茶的制作工艺更为复杂。

“制作成本高,也很难做。以前我们都是看天吃饭,因为很多步骤都要依赖太阳光照。”前两年,冯赞玉家引进了一套自动化生产设备,下雨天气照样可以开足马力。

揉捻机器 记者 俞刘东 摄

“碧绿的青叶平摊通风,让鲜叶散失掉部分水分,再经过揉捻、发酵、烘干或者烘焙多个步骤,工序才算完成,相比没有‘发酵’过程的绿茶,这样做出来的茶,不仅能暖胃,味道也更加香甜。”冯赞玉女婿楼龙肖说,接下来这段时间,就会进入九曲红梅茶制作的高峰期。

“现在一天收几百斤青叶,再到后面就是几千斤,必须抓紧生产。”刚采摘的青叶经过摊青和十多个钟头的萎凋,终于可以进行下一步制作。在茶叶加工房中,萎凋完毕的青叶被投入揉捻机器中。

楼龙肖眼睛时刻盯牢机器的运转,现在机器还在适应期,马上就要全部启动,不能有闪失。“揉捻让茶叶充分滚动,碾碎细胞,塑造出九曲红梅‘银钩’的形态。”

茶叶进入发酵室 方琳嬿 摄

潮新闻记者看见,发酵室温度30℃,就像个桑拿房子。揉捻后变了颜色的茶叶躺着转圈圈,沐浴在喷洒的水雾中。“这是为了起到高温、增湿、透氧作用。”楼龙肖很自豪,这是他长期实践,一点点动手琢磨出来的“独一无二”的发酵室。

第一波出炉的红茶,大多是老客提前预定

茶叶蒸完“桑拿”就进入最后一步烘干,整个制作过程下来需要两三天,后续再经过人工筛选包装上市。

制成的九曲红梅茶色泽乌润,细如银钩,冲泡后汤色红润鲜亮,香气弥漫。

“我们的客户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第一波出炉的300斤红茶,大多是客户提前预定的。”楼龙肖说。 

“我喝了一辈子红茶,后来也喝点绿茶,但最喜欢喝红茶,我真的一次胃疼都没有。”78岁的冯赞玉显得中气十足。

他讲起九曲红梅茶是浙江茶叶“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传统红茶代表,距今有近200年历史,很早就获得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驰名中外。

双浦茶园 方琳嬿 摄

眼下,正是西湖龙井开采时。作为西湖龙井核心产区,双浦镇1800亩茶园全面开采。

除了春季做一季绿茶外,4月1日起,第一批明前九曲红梅红茶开始制作。今年双浦全镇有采茶工约500人,预计西湖龙井茶产量30吨,九曲红梅茶产量40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