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村里传言,有个日本人要来延福寺考察。
在那个隔三岔五放《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我们孩童整天玩打日本鬼子游戏的年代,居然有个真日本人要来了,这真是个爆炸性的新闻,整个村里人都在兴奋地议论此事。
陶村广济桥及村景。梁思成摄于1934年。
老家在浙江武义陶村,是全国最大的陶渊明后裔聚居地之一,人称“江南桃花源”。环村有东、西两溪,两溪在村口汇聚,称五柳溪。两岸桃花吐艳,垂柳披绿;村中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村子就像一条小船,静静地停泊在“桃花源”中。五柳溪缓缓流过一片阡陌纵横滋养着村人的良田,村人称之为五柳畈。五柳畈北面福平山下的山岙中,有一红墙黛瓦,重檐高耸的古刹,便是延福寺。跨过横卧五柳溪上缠满香络藤的石拱古桥——镇澜桥,即可直达延福寺。
延福寺外景。
延福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江南现存三大元代建筑之首,完整保留了元代木构件斗拱建筑艺术风格,是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为久远的珍品,被称为江南一绝。梁思成和林徽因曾于1934年前来延福寺考察,历时9天,首次确定延福寺是“元代实物”,并将其编入《中国建筑史》,奠定了延福寺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此后常有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村人早习以为常,但这次竟然连日本人都大老远跑到陶村来,倒是首次,真是稀罕。
林徽因在考察。梁思成摄。
当时(1980年)陶村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38年前,也就是1942年,日军曾侵犯陶村,虽时隔多年,深受战争之苦的老一辈人对“逃日本”仍记忆深刻。年轻一代虽未亲身经历战争,但从书本电影及父辈口口相传中,对日军的残暴也印象深刻。而今,现实中真有一个日本人再度来到陶村,乡亲们都按捺不住好奇,纷纷欲睹日本人真容。
爷爷听闻日本人要来陶村,给我们讲起当年“逃日本”的旧事:“那时也是三天两头传说日本人要来了,马上就要打到陶村了。听到消息,我们年轻人把头天刚修好的公路又挖开挖断。大家躲到山上,一两天没动静,又回到村里;一传来消息,又躲进山,整日人心惶惶。当时我们都躲到陶村最高的‘双尖’山上,松树林中蚊子、虫子、蛇、鼠又多,没地方睡觉,也不敢烧火做饭,只好忍着饥饿在山上找些野果吃。碰到雷阵雨,一个个被浇得像落水鸡一样。那时好多女人还是小脚,要从那些陡峭的山岩上爬到双尖峰,真不容易。当时同屋老勋的娘刚好快生了,爬到山上后,在乡亲们帮助下,就在松树下生了小儿子,取名就叫松。后来,日本人真的来了,我们在山上远远看见村里燃起了大火,只能空焦急,也不敢回村救火。等日本人走了,回到村里,很多房子被拆毁烧毁了,后殿因省政府档案馆曾将档案存放在这里,也被日军烧毁。猪牛羊、鸡鹅鸭都被杀掉吃了。”
“哝!前屋树兴家的厨房,被日本人弄得到处都是大便,连米缸、水缸里都是。”爷爷指着前屋说。
爷爷还告诉我们说:“其实日本人长相跟我们中国人也没什么分别。我们后来在金华安地做长年(长工)时,曾被日本鬼子抓去做民夫,日本鬼子整天背着明晃晃的枪,牵着凶恶的大狼狗在我们身边转来转去监督我们干活。”
此次日军侵犯陶村,发生在1942年5月到9月的中日“浙赣会战”时期。由于日军获得资料,武义地区萤石的蕴藏量丰富,且是远东少有的优质萤石。为了掠夺这一地区重要的战略物资,1942年8月27日,驻丽水、松阳两地日军分别撤至武义、永康集结。松阳日军经原宣平县撤往武义集结,8月29日途经陶村,并夜宿于陶村。
据陶村乡贤陶鸿飞编撰的《武义县宣平地方历史文化丛书·历史卷》中记载,日军在陶村老百姓家过夜,肆意捕杀家禽家畜,未能逃脱的群众惨遭毒手,男的被强拉去做挑夫,妇女被虐杀。据统计,陶村被日军糟蹋的粮食共有50余担,宰杀的牲畜家禽共有1300多只,拆毁房屋100多间。
可以说,陶村人与日本人是有血海深仇的。
弹指一挥,38年过去,1980年9月27日下午,从延福寺前停车场绵延至公路上,人头攒动,只为一睹日本人真容。
高大翠绿的古柏下,延福寺红色围墙在夕阳下透着秋天的暖色。山门大开,一群人从平常紧闭的山门出来,走在前面中间的是一个高个子,穿着米色中山装,边上一个稍微矮一点,挂着相机,手中还提着一个三角支架,穿着白短袖,说着像电影里的日本话。中山装高个子指着山门上的匾额,向穿白短袖人介绍讲解,走出山门后,又指点着延福寺前木鱼山和对面的饭甑坛向同行人讲述着。人群中立即有消息灵通人士说道:“那个高个子是上海复旦大学的陈从周教授,矮一点那个就是日本人关口欣也博士。”
乡亲们有些骚动,都踮着脚、伸着头往前张望,想看清日本人的模样。山门前有人维持秩序,拦着大家不让往前挤,大家只能远远地观望,只见日本人挥挥手向着人群致意。众人在山门外指指点点,察看一番后,关口欣也博士撑起三脚架,把相机放在架上,弯腰对着山门和门外拍照。等他拍完照,收起支架,众人转身返回寺中,在山门口将要进寺时,关口欣也转回身,朝着人群再次挥手致意。
过了两天,父亲去自留地干活,回来后对我们说:“今天我在延福寺前路上挑着尿桶去地里,后面有小车开来,我放下棒柱(挑担短暂休息时用以支撑扁担的木棒)停在路边,让小车先过去,小车慢慢从我身边过去时,车窗摇了下来,原来是那个日本人,他笑眯眯地朝我摆摆手,还用中国话和我打招呼说:‘您好!再见!’呢!”
同村前辈乡贤陶振扬老师,曾和我聊起关口欣也博士此次考察的情形。当时他正在家乡教书,为近距离观察教授和博士的风采,特地假装在延福寺采草药,偷偷观察,并在日记中记录了此事。到上海工作后,他又特地前去拜访了陈老,并写了《陈从周与延福寺》一文,发表在《解放日报》。
据陶老师介绍,陈从周教授是著名建筑学、园林学专家,这次陈老陪同关口欣也博士来延福寺,是陈老第四次来延福寺考察。关口欣也博士是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名誉教授、建筑史学专家,此次以研究学者身份来中国考察,接受陈从周教授的指导。他们在延福寺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
关口欣也博士深觉大开眼界,激动得落泪,说:“我在这里看到了真正的元代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福寺大殿。
陈老此行亦深有感触,为延福寺题诗3首,并在诗作《延福寺题壁》中提到自己尘事了后要“一经一笔上桃溪。”
在另一首《别延福寺》诗中,描写了关口欣也对延福寺的留恋之情:
别延福寺
西来中土寄深情,两国文明欲永垂;
难得关君能解意,归程回首又迟迟。
陈从周教授曾撰文《浙江武义县延福寺元构大殿》发表于权威杂志《文物》,明确考证大殿建于元代延佑四年(1317年),是江南元代建筑中建造年代最早、结构最完整的,是研究宋明建筑发展过渡的实例,并详细介绍了延福寺的历史沿革与建筑艺术。此文被译成日、英等国文字,成为研究延福寺的必读经典。
关口欣也博士回国后,编写了《中国江南的大禅院与南宋五山》《中世纪禅宗样建筑的研究》和《中国两浙的宋元古建筑》等专著和文章,在日本和美国等地发表,书中多处介绍了延福寺的建筑艺术特色。
此后,受关口欣也博士的影响和传播,又有多位日本学者前来延福寺参观考察。
1986年11月8日,70岁高龄的日本学者平南隆基到延福寺考察。1988年3月27日,日本僧人安居太道随带设计师吉河功到延福寺考察。
巧合的,1990年的8月29日,日本进犯陶村48年后的同一个日子,在南京东南大学学习古建筑的日本留学生杉野丞也来到延福寺参观考察。
梁思成、陈从周、关口欣也等众多专家学者的考察和著作,对延福寺的发现保护、修缮、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他们对延福寺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在国内国际进行了广为传播,才使得藏身武义桃溪一隅山野的这颗中国建筑史上瑰宝蜚声中外。
延福寺大殿内景。
从2014年开始,延福寺历时两年,开启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复和扩建,成为杭州灵隐寺下寺,由灵隐寺方丈释光泉法师亲送释普祥等四位法师入驻延福寺,这是时隔66年,延福寺重新有僧人驻寺,传承弘扬佛教“慈悲、智慧、和平、欢喜”的教义,庇佑“桃花源”中一方陶公后裔。
“江南桃花源”,见证了这两段不同时期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侵入中国,烧杀抢掠,百姓避之若虎狼,恨之入骨,迎接他们的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和枪炮;关口欣也博士等日本学者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增进中日两国人民友谊而来,百姓欢迎之至,迎接他们的是鲜花和掌声。
以史为鉴,与邻为友,地球村中,若无战火之乱,百姓安居乐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则何处不是“桃花源”?
延福寺新建筑群全貌。
(注:文中图片来自《延福寺志》书中插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