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柏林国家博物馆推出“日本艺术里的中国元素”展。作为柏林国家博物馆下辖博物馆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07年设立的“东亚艺术收藏”,以中国、日本、朝鲜等国艺术为特色,基本每3个月定期更换1次展品。
这个临时展览来自亚洲艺术博物馆的藏品,重点关注16至19世纪日本山水画和人物画中的中国图案。例如,日本浮世绘画师歌川广重的木刻版画代表作《近江八景》,描绘了在夜雨中返回的帆船等景象,以京都琵琶湖周边的8处名胜风景为背景创作而成,让人想起11世纪在中国流行的“潇湘八景”山水主题,事实上其每一处景点都是与“潇湘八景”相呼应的。
歌川广重(1797-1858) 矢桥归帆(局部) 选自《近江八景》系列 1835年 彩色木刻版画
水墨和纸张、丝绸和漆器、青铜制品和某些形式的木制建筑、文字、佛教等信仰实践、国家组织的一些基本结构和艺术观念——常是通过韩国,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这些影响不仅塑造了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中国的视觉图案和正式的设计元素也进入了这个岛国,经常适应当地的需求,并通过新颖的组合、添加或改进来进行改造。
歌川广重(1797-1858) 唐崎夜雨(局部) 选自《近江八景》系列 1835年 彩色木刻版画
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辟邪的神仙“钟馗”、避世隐居之地“桃花源”等人物和故事题材时常在日本绘画作品中出现。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就曾在作品中描绘道教神仙王乔飞天的场景。
葛饰北斋(1760-1849) 永生的王乔(局部) 1837年 绢本
以捉鬼驱邪闻名的中国道教俗神钟馗,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日本图像中以Shoki的身份重新出现。19世纪初,日本出现的以钟馗(Shoki)和传奇画家吴道子(约680-740年)为主角的版画书以及许多彩色木刻版画,证明了他的神话在当时持续流行和广为传播。道教认为可以通过某些练习获得永生不朽或神奇能力,这也在许多日本绘画中体现,如葛饰北斋绘制了王乔乘鹤升仙形象的卷轴、纪楳亭描绘一群得道永生者的屏风等等。
纪楳亭(1734–1810) 道教永生者(局部) 屏风
在日本,中国高级官员的形象常常与向往浪漫的大陆文化联系在一起,因为官员们通过科举考试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自己的职位——至少在理论上如此。在这种文化中,知识和教育比个人的社会背景和财富更重要。理想化的中国是一个神仙国度,这一概念在“桃花源”的典故和山水画风格中均有体现。这些作品展示了日本画家心之所向,并记录了几个世纪以来的文化转移以及挪用和改编的形式。
(文字来源于柏林国家博物馆,施涵予/翻译)
链接》〉》〉》〉》〉
时间轴
60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隋使。直至754年,鉴真渡日。759年,以朝廷赐予的新田部亲王之旧宅邸兴建唐招提寺,我国佛教文化传入日本。直至17世纪,长期客居经商的中国人还在长崎兴建了“四大唐寺”,即兴福寺、崇福寺、福济寺与圣福寺,建筑皆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我国佛教文化持续传入日本。
1127-1279年,南宋画僧牧溪旅日,其擅长的佛像、人物、花果、鸟兽(如龙虎、猿鹤、禽鸟)、山水、树木等绘画主题,对日本近世绘画产生重要影响。
1573-1795年,明万历至清乾隆年间,我国木刻版画制作技艺和出版业达到鼎盛。康熙年间,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民间木版年画发展起来,两者相互辉映,世称“南桃北柳”。
1731年,清代画家沈铨(号南苹)旅日,其山水花鸟工笔与色彩中细腻的宋元遗意,深刻影响了江户浮世绘风景画的兴起。
1748年,《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日本翻刻出版。画谱集中国传统艺术千年之大成的绘画技法和观察方式,成为了我国文化传播的成功范例。
1765年,铃木春信与雕版师、拓印师共同始创“锦绘”,此时期的绘画风格由意象向写实转变。今天我们泛指的浮世绘艺术作品,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真正形成。
1794年,美人绘大师喜多川歌磨的《纳凉美人图》出版,轰动一时。其画之风韵与我国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系出同源。我国传统仕女画中,仕女雪白的肌肤、身着华美的服饰,以及曼妙的身姿所扑面而来的高贵典雅之气可见一斑。
1828年,歌川国芳推出《通俗水浒传豪杰百八人》系列作品,并在画坛一举成名。该系列作品以充满力量的造型和动感的构图超越了以往所有人物题材浮世绘。中国古代经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以及承袭自我国民间庙宇门神绘画创作的技法,在歌川国芳手上被赋予江户式的奇思妙想。动态的氛围和充满感染力的画面,那种仿佛舞台亮相一般的完美造型,确立了浮世绘的一个新体裁——武者绘。
1831-1834年,葛饰北斋耗时5年创作的《富岳三十六景》先后出版,组画的每一幅都以富士山为背景,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场面巧妙结合,意趣盎然。这种以不同位置、不同角度、不同季节全方位地表现同一主题的手法,开拓了浮世绘风景画的新领域。
1832-1833年,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出版。通过提炼和概括,并借鉴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了旅行的气氛。魅力无限的风雨气象、四季景色,以及悠悠行旅的写照,正是脱胎自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意境。
1876年,莫奈以浮世绘美人绘为灵感,以其妻子为模特创作的作品《身穿和服的卡米尔·莫奈》问世。
1887年,梵高临摹歌川广重《大桥安宅骤雨》的作品《雨中桥》问世。同年,梵高以大量浮世绘作品为创作蓝本的《唐吉老爹》问世。
1889年,梵高创作作品《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
(文字选自安徽省美术馆“浮世幻景——浮世绘数字艺术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