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草木萌动,人们脱去臃肿的冬装,拥抱吹面不寒的和风,内心温暖如煦,困顿一冬的舌头也随之复苏,味蕾的盛宴便徐徐登场。
说来也怪,清明不仅是仲春一个重要节气,而且还是春天许多食材的“分水岭”,过了这个“分界线”,许多好东西的品质和身价便会天差地别,昨天还是枝头凤凰,今日就是落魄草鸡了,真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为啥说,尝鲜要赶在清明之前,究其原因,一是初春食材鲜嫩、食者可满足新鲜感;二是动植物经过一冬的孕育,可谓营养丰富饱满;三是春季万物生长快速,处于气血充盈、体质健壮的阶段。
春日瞳瞳,平芜一片新绿,荠菜、马兰头、蕨菜、胡葱争先恐后地从土壤里钻出脑袋、爆出新芽,这是春天到来的信号,也是大地给人们的馈赠。清炒、涼拌、包饺子,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享受着春天的味道。
柳青桃红时节,鲫鱼也在忙着传宗接代。有回流的小溪河浜里,它们打闹着,发出“哗哗”的激荡声,这是鱼们在甩籽。杭州有一道家常菜:红烧鲫鱼籽鱼泡。鲫鱼籽富含高蛋白、钙、磷、铁,在鱼籽中不可多得。烧前先蒸一下定形,以免影响品相。此时的鱼籽味道最好。
“清明螺,赛肥鹅。”这是大家熟知的民谚。此时的螺蛳为啥属上品,因为清明后河螺要产小宝宝了。怀着一肚子小螺蛳,这螺还咋吃,而且肉还很瘦,因为营养都跑到小仔这里去了。
大连、青岛一带鲅鱼很有名,据说毛脚女婿第一次上女方家都要带上这个见面礼,而且是鱼越长越有面子。当地有句俗语“鲅鱼跳、丈人笑”。每年三月,青岛都要举办“鲅鱼节”。渔船靠岸,年轻人纷纷上前购买,孝敬家里的长辈,它是春天里第一口海鲜。但鲅鱼清明节前为最佳,过了清明肉质口感就不行了,价格也一天不如一天。
虾蛄又叫皮皮虾,是舟山渔场春汛的亮货,三月里个个健硕,膏满籽肥。渔民称之为刚成家怀孕的小娘子。皮皮虾红膏凝结成块,味道极鲜,在明代就是烹饪增鲜的调味品,地方志里都有记载。然而清明过后产卵完毕,虾蛄便面黄肌瘦,上不了台面,价格也大不如从前。
长江有“三宝”,刀鱼是其中之一。清明前的刀鱼是江中珍品,肉细骨软(骨头都能吃)、鲜美无比 ,还很难寻觅。渔民运气好的,一天也不过捕到四、五条。价格炒得高时,一条一两八钱的野生刀鱼能卖到4500元。过了清明,刀鱼的骨头就变硬了,口感也不可同日而语,价格更是一落千丈。
富春江里也有刀鱼,是从长江口上溯迴游而来,通体瘦削雪白、长不过手掌,当地人叫作毛刀鱼。烧法是清蒸,不用佐料,洒点盐即可 ,出锅时连小葱都不用放。它的吃法也与众不同,是用不着牙齿帮忙的:夹一小块酥软的鱼肉放在嘴里,用舌尖碾碎细细的“咪”,其味道只有神仙才配享有。水中珍馐之名,莫过于斯。桐庐富春江镇有一家蝇子馆环境很简陋,鱼味做得极好,每年清明前老板都会打电话邀客。
资料图。据CFP。
清明前后品质和价格最为夸张悬殊的当属明前茶。七八十年前,龙井茶名气响亮者是雨前茶(谷雨前)。茶客认为雨前茶劲大,经泡,价格实惠。这种饮风影响久远,一些怀旧的人现在还爱喝它。香港中环有一家新加坡人开的英式茶叶店,雨前茶的牌子强过明前茶。
如今的人们时间观念强,总认为新茶越早越好,讲究一个新鲜。明前龙井形似雀舌,清香四溢,入口甘鲜醇厚,在绿茶中那叫一个绝。虽然价贵,但彰显身份尊贵。一斤明前龙井最贵时曾卖出十八万的天价。而清明过后会价格直跌,时间相差一天都不行。
龙井明前开采一般是在春分左右,采茶女腰系竹篓,双手在翠绿的茶垅上如燕翻飞,茶乡从此进入“硝烟弥漫”的春茶大战——在笔者码字之时,龙、云、狮、虎、梅产地家家支锅、户户炒青。茶农争分夺秒、加班加点那怕手掌冒烟起泡成茧,也要赶在清明前炒出更多的臻品,他们一整年的辛苦劳作也就为了这一季,似乎龙井人就是为了明前茶而生的。
懂行的购茶送礼者也深知,赠茶也要赶在清明前,如果迟了一天,送出去的明前茶在宾客心目中,份量也会大打折扣。
“清明过后不思茶”。春天的“战争”就是这么残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