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气澹荡,春风和畅,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五彩的风筝飘舞在空中。这是些从莫高窟壁画上沉寂了千年后溜出来游春的飞天,这是些春姑娘撒在空中的花手帕,这是些嫦娥裁剪霓裳剩下抛在蓝天白云间的织锦,这是些已经乘着金马车逝去的时光老人撒给新春里无数小朋友的一大把花花绿绿的贺年卡。
确实,我们之中多少人都是伴着少时的风筝过来的呵。可惜现在的孩子放风筝的时间极少,而且即使有风筝,也大都是买来的,少有自己动手做的了,更没有我的老友徐老师做的那样精致了。
记得我还在教书时,我的同事老徐他会把竹篾刮得细细的、滑滑的,把风筝画成美丽的飞禽或者蝴蝶,他是手工劳作的高手,又会画油画、水彩画,制作风筝自是不在话下。
他还到各校教孩子们做风筝。他的风筝是绢糊的,薄得像蝉翼;他用彩墨画出鹰的眼睛羽毛、蝴蝶的翅膀花斑,都显得活生生的。哪怕只有一丝风,把线轻轻一拉,风筝就窜上天了。听说过去他辅导的学生,常常在比赛中得奖,还去参加过潍坊风筝节。我猜一定是风筝制作大师曹雪芹把秘诀偷偷告诉他了。
蓝天里的风筝。资料图。据CFP。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风筝的有《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的第七十回,其中有好大一节写贾宝玉和林黛玉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欢快场面,写风筝有“大蝴蝶”“美人儿”“沙雁儿”“软翅子大凤凰”“大鱼”“大螃蟹”“大蝙蝠”等等种类。放风筝时一起来帮忙。
曹雪芹本人就是一位风筝制作专家,他曾撰写有《南鹞北鸢考工志》,内写几十种风筝的制作方法。据说曹雪芹在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还曾在北京宣武门太平湖边作过精彩的放风筝表演,观赏的人无不叫好。
曹雪芹还用制作的一只精美风筝换得了一笔银子,帮助退休老兵老于过了个肥年。他制作的一个跟真人一般大小的美人风筝,挂在朋友聚会的屋檐口,让朋友驻足一惊,以为是真人,可见技艺之高妙。
我看到:《红楼梦》里那嫣红姑娘的蝴蝶风筝高高飞着,探春妹妹的软翅大凤凰高高飞着,宝琴妹妹的大蝙蝠高高地飞着,宝钗姐姐的七个大雁一串儿飞着。可惜宝玉哥哥的美人儿风筝老是放不起来,他的作业负担太重了,又早恋,又怕爸爸体罚,总是心猿意马,课外活动,包括钓鱼,都比人家差劲啊。黛玉妹妹终于帮他放上去了,但是断了线,美人儿随风飘走了。黛玉妹妹心中的一片彩霞从此再也找不回来了。
曹雪芹很懂风筝,可是他疏忽了。为什么他却一定要让林妹妹放的风筝断了线呢?为什么要让黛玉妹妹心中又添一层阴影呢?难道他写了这段故事没后悔吗?我倒希望可以让宝姐姐的风筝断了线飞去,谁叫她满脑子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呢!
鲁迅却后悔过,他小时候,把10岁的弟弟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创造的一只蝴蝶风筝一脚踩扁了。到40多岁,他终于后悔了,他想糊一个风筝和弟弟一起去放,那时许多风筝和春气一起在空中荡漾,许多野草蓬勃地在山坡下生长,可是他俩已经胡子都很长了。
中国是风筝的发源地,我国至今每年不是还有潍坊举办风筝节吗。
在过去二千五百年间,风筝从我们古老的国度传到了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然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欧洲和南北美洲。亚洲至今仍是风筝的主要乐园,许多宗教场合和节日场合都要放风筝。也能说出很多名家。可是,那些风筝的历史说来话长,啰啰嗦嗦,看到春风里欢跑着的小孩子,就把十几个枯燥的风筝与科技故事咽下肚里去罢。
就是我国古代,什么五代的李业在皇宫里制作了会鸣响的纸鸢,我们不要听;什么韩信要谋反用风筝丈量未央宫的远近,我们不要听。我们再不要听这些枯黄的传说,我们要到草地上去放风筝,奔跑着去采集一些嫩绿的消息。
冬天说声“拜拜”挥挥手就走了,春姑娘踏着绿草轻盈地漫步来了。水清凉凉的,风是那么舒服,太阳不再赖床了。
城市里难得有一处芳草铺地的公园,那草地上,大人牵着小孩跑,小孩牵着风筝跑。一条长线如游丝,虽然细细的,可是韧韧的,一头牵着新时代的接班人,一头牵着头上蔚蓝的天。
作者简介:金锡逊,浙江省作协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